现代法律强调人人平等,但在古代情况却截然不同。
在历史上的每一个封建王朝,等级制度极为森严,权力和地位集中于金字塔顶端的官员和贵族,而最底层的,往往就是人们心中印象深刻的奴仆和奴婢。
提到“奴婢”一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奴婢,皆古之辠人也。”意思是说,奴和婢在古代都被视作有罪之人。
为何要用“皆”字呢?因为在古时,“奴”与“婢”是分开的概念,奴指男仆,婢指女仆,随着时间推移,“奴婢”渐渐成为对男女仆人的统称。
这也导致大众普遍认为奴婢可以被主人任意打骂和驱使,但实际上,不同朝代中奴婢的生活状况各不相同。
在秦朝,奴婢的待遇最为惨淡。
秦朝将奴婢分为两大类:官奴与私奴,二者不仅来源不同,待遇也大相径庭。
官奴主要是被官府收押的奴婢,通常是战败俘虏或犯罪者及其家属。
影视剧中常见“贬为奴”的情节,若罪行严重,家人也可能被连累为奴。
这类官奴主要因政治原因沦为奴婢,他们被朝廷派去做繁重的劳作,比如修筑边防或从事农业生产,虽然朝廷会给一些微薄的报酬,勉强够温饱,但更好的生活基本无望。
私奴则是私人所有,来源较为复杂。
部分私奴是富户从奴隶主处购买而来,这些奴隶往往经历坎坷,有的是被掠夺而来,有的被家人抛弃,命运悲惨。
这类奴婢买卖不限阶层,即使有钱的平民也能买得起。
还有一些私奴是因家庭债务缠身,不得已将自己或子女抵债沦为奴隶,这种惨状在当时屡见不鲜。
最后一种私奴来源是官府赏赐,有功之臣得到皇帝赏赐的奴婢时,这些奴婢就从官奴转为私奴。
尽管私奴听上去不像官奴那么“罪大恶极”,但待遇却更为恶劣。
官奴每天的工作内容相对固定,虽然辛苦,但仍被视为“人”,法律对他们有一定保护,如领取固定工资和发放衣物。
而私奴则被看作主人家的“财产”,随主人心情而定命运。
运气好时,私奴可能只需服侍主人,如帮主人穿衣、打水、洗漱;运气差则得干粗重的劳动,扫院子、洗衣、烧柴等。
私奴的待遇完全由主人掌控,主人若心情不好,便可能打骂私奴或罚薪,私奴只能忍受,无法反抗。
在私人宅院中,主人拥有对私奴的生杀大权,若主人无意间打死私奴,官府不会追究责任,最多通知家族而已。
因此,在古代不少奴婢因主人发泄怒气被残忍处死,正如古代臣子“伴君如伴虎”,奴婢每天的生活亦是“如伴虎”般惊恐。
而奴婢所生的子女从出生起即被定为奴婢身份,须从小承担家务劳动,生活极为辛苦。
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奴婢产生逃跑念头在所难免。
为防止逃跑,秦代制定了一套严苛且残忍的管理条例。
若奴婢逃跑被抓,轻则受鞭打,重则被处死。即便逃跑后悔自首,也难逃一顿棍棒之刑。
举报和协助抓捕逃奴者还能获得奖赏,这大大减少了奴婢逃跑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秦代奴婢毫无地位可言,连下一代也被迫继承这种悲惨命运。
那么,奴婢有没有可能摆脱这一屈辱身份?
虽然存在可能,但条件极为苛刻。
官奴若立下战功,才有机会免除奴婢身份;
私奴则只能靠主人宽容,唯有表现优良,讨好主子,方有获得自由的机会。
不过一些私奴如果主家待遇不错,往往并不急于争取自由。
在那个封建社会,少有人有觉醒的思想,奴婢挣着微薄的薪水,还要承担沉重的税负,生活压抑难忍。
因此,大多数私奴只求不受虐待,衣食无忧便已心满意足。
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徭役繁重。
徭役不仅针对奴婢,也牵连普通百姓。
许多男子被强征修筑长城,秦始皇求仙问药更是无数童男童女被迫送往各地,百姓怨声载道。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刘邦等人趁机起义,聚集反抗力量。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奴婢的生存环境较秦朝有所改善,私奴情况尤为显著。
秦代许多私奴其实原是自由农民,因家境贫困沦为奴隶。
刘邦即位后,类似情况的奴婢“皆免为庶人”,恢复自由身份。
虽然其他私奴仍难免奴役,但汉朝法律规定,主人不得随意杀害奴婢。
秦代奴婢被打死主人毫无惩罚,最多是名声变坏;
汉代则引入“赎死”制度,主人若杀死奴婢,必须缴纳赔偿金抵罪。
这一制度大大减少了私奴被杀的情况。
汉朝还规定,主人若用火烧伤奴婢,受害奴婢可获自由,且主人不得再收回为奴。
否则将被严厉惩罚。
在婚嫁方面,汉代奴婢的待遇也较秦朝宽松。
秦朝奴婢只能与其他奴婢结婚,限制严格;
汉朝奴婢则可自由婚配,甚至跨阶层婚姻也不多受阻碍。
例如汉代名后卫子夫,出身歌伎,身份并未妨碍她成为皇后。
皇室如此,社会各层对奴婢婚嫁限制自然放宽。
不过奴婢身份依然卑微,不少人根本不重视他们的姓名和尊严。
但在汉代,虐待奴婢严重的人士,会在知情者中名声败坏,成为道德败坏的象征。
此外,汉代奴婢还有更多获得自由的途径。
除了主人的赦免外,奴婢还能自己积攒钱财赎身。
虽然赎身花费不小,但这赋予了奴婢为自己争取未来的权利。
因此,汉代奴婢的地位几乎与庶民无异,除了行动自由稍有限制外,若在善良主家服侍,生活条件甚至优于一般平民。
这也导致一些大户家奴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态度跋扈,横行霸道。
由此可见,汉代奴婢的境遇已远好于秦朝。
秦汉之后,尽管历史继续更迭,奴婢待遇并未持续改善,反而有所倒退。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尤为强调“良贱有别”,奴婢处境与秦朝相仿。
汉代还能自由婚配的奴婢,到唐代被禁止,违者法律严惩。
秦朝被视作“人”的奴婢,到了唐代则成为“不同人例”。
唐代对虐待奴婢的处罚比对畜产更轻,奴婢地位大幅下滑。
此后中国历史中,奴婢待遇持续走下坡路。
元朝由蒙古人统治,奴隶制度夹杂着种族歧视,贵族打杀奴婢,赔点钱便算了,远不如汉代赎死制度严厉。
明朝因朱元璋出身乞丐,奴婢待遇稍有改善。
清朝满族统治,文化上对“奴才”称呼有不同理解,满族贵族以“奴才”为荣,意指谦称“我”,非历史上地位低下的奴婢同义。
总的来说,只要封建制度不灭,奴隶制度便难以根除。
奴隶制度本质是对人权的践踏和侮辱,极为不公。
为何奴隶制能长期存在?恩格斯曾说:“使用奴隶,必须拥有劳动工具和维持奴隶生活的资料。”
这说明奴婢的存在满足了当时统治阶层对财富和权力的需求。
人的贪欲使得驱使他人为自己服务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
当奴婢数量成为实力的体现时,弊端难以根除。
直到新中国成立,具有先进思想的领导者们才开始大力清理这种社会陋习。
改变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极其艰难,末代皇帝溥仪入狱时因未独立生活过,生活无法自理,狱友竟争相侍候这位昔日“天子”,情景颇为滑稽。
新中国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才彻底废除这种极端不平等的奴隶制度法律,给每一代中国人开辟了自由和平等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