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草地分兵后,黄火青本想脱离红四方面军寻找中央,却险些因此丧命
迪丽瓦拉
2025-09-22 10:07:37
0

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岁月中,发生过一场极其关键且影响深远的事件——草地分兵。红四方面军的领导者张氏,凭借兵力和装备的优势,强行率部向南挺进,险些引发“自相残杀”的局面。多年后,毛主席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曾称其为自己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当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之后,红一方面军有两个军团混编加入,形势更加复杂和危险。在这关键时刻,高级干部的抉择直接影响了他们未来的政治地位和职务晋升空间。黄火青,原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坚定反对错误思想的侵蚀,尽管当时身陷险境,几乎丧命,但其坚守原则赢得了中央的高度信任。建国后,他更是担任了最高检察长的重要职务。

1934年初,黄火青从红军学校调任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正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关键阶段。黄火青率部在福建一带英勇作战,立下了显著战功。然而从全局看,红军面对国民党军的“堡垒对堡垒”围剿,消耗极大,主力部队不得不转战长征以求生存。红九军团在这条充满艰辛的长征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常承担牵制敌军和保护大部队后卫的重任。

国民党军阀普遍采取“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战术,因此红军后卫部队承担了最多最艰苦的战斗。湘江战役过后,红九军团从出发时的11500余人锐减至仅3000多人。遵义会议召开后,红九军团接到任务,伪装成主力吸引敌人火力。他们孤军奋战两个多月,屡次陷入绝境,幸得领导果断指挥,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最终出色完成任务。只是红九军团损失惨重,部队仅剩约2000余人,其中近半数还是途中招募的新兵。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到达懋功,与红四方面军正式会师。当时红一方面军官兵疲惫不堪,衣衫褴褛,人数也降至一万余人。相比之下,刚出征不久的红四方面军接连取得多次胜利,人数达到八万多,士气高涨,形成鲜明对比。红四方面军的领导者张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红一方面军的实际情况后,心中渐生旧军阀式的野心,妄图依靠实力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

中央出于团结同志的考虑,基本同意了张氏的诸多请求。为了统一编制,红四方面军没有军团建制,红一方面军下辖的几个军团改称为军,红一、红三、红五军团分别变成红一、红三、红五军,红九军团则改称红32军。然而,张氏的野心日益膨胀,提出的要求越发过分,甚至触及原则问题。中央终于不再让步,坚决予以抵制。张氏见自己暂时处于劣势,便表面上同意北上。

随后,双方进行了混编,红五军和红32军被划入以红四方面军为首的左路军。但部队刚开拔没多久,张氏突然下令南下,试图以武力强制达成其目的。位于右路军的中央机关对此十分无奈,只能带领红一军和红三军独自北上。事发突然,红五军和红32军未能及时接到通知,陷入尴尬境地。

在川康南下途中,张氏极力拉拢红五军和红32军干部,部分人被迷惑做出了错误选择。黄火青坚决反对这一做法,他与军部保卫部长卜盛光一同前去找红32军政委何长工,明确表示要北上寻找中央。何长工当时态度暧昧,没有表态。随后,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周纯全来到红32军召开干部会议,公开批评北上路线,并诋毁中央领导。黄火青被排除在会议之外。

会后,红32军三个团的干部纷纷找黄火青反映会议情况,他才得知军长罗炳辉和政委何长工已经倒向张氏一方,这也解释了为何自己被拒绝参会。好在三个团的干部保持清醒,没有随波逐流。其中八团团长杨梅生尤为激动地表示:“我书读得不多,别的我不懂,但毛主席的错误,我是不信的,也不可能同意的。”杨梅生是毛主席的第一任警卫员,感情深厚,他的坚定带动了其他干部跟随黄火青行动。

黄火青也曾考虑带领部队私自北上,与红五军合兵行动。红五军除政委黄超被张氏派遣外,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曾日三均反对南下。两军若联合行动,可以带走大部分人,穿越藏区后脱离红四方面军,再北上寻求中央支持,似乎是个可行方案。但经过多方考虑,最终放弃,主要原因是缺少电台。红32军的电台已被调走,红五军的电台掌握在黄超手中。藏区荒无人烟,没有电台通信,无法及时联系中央,风险极大。

此外,黄火青还考虑到,如果两军私自行动,朱老总的处境将更加艰难。朱老总曾亲临红32军看望,大家才知道他同样被孤立,生活困难,甚至常常得不到足够的饭食。黄火青对此深感痛心,特意杀了一头牛,制作成牛肉干送给朱老总,以表心意。若红五军和红32军擅自离开,朱老总和刘伯承等总部领导的处境将雪上加霜。更何况,朱老总作为红军总司令,红四方面军的上级,他不可能抛弃部下私自撤离。朱老总定会站在大局出发,继续跟随红四方面军行动,努力纠正错误方向。

综上考虑,黄火青他们最终选择留下。未料张氏很快采取更激烈行动。大部队抵达卓木碉后,张氏召开会议,公开宣布“另立”,引发轩然大波。为巩固对原红一方面军两支部队的控制,张氏不断向内部“掺沙子”,而黄火青也被调离红九军团,名义上是去总政治部等待重新分配,但实际等同于撤职。

此后,黄火青生活异常艰难,甚至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当时他患伤寒,高烧不退,身体迅速消瘦,身上爬满虱子。张氏对他的病情毫无怜悯,不但不提供住处,反而让他睡在走廊上,仿佛希望他就此死去。幸运的是,有两个人伸出援手。红军著名“神医”傅连暲闻讯赶来为其诊治,尽管情况危急,他仍开了一剂药方,叮嘱“睡一觉,看明天吧”,暗示能否存活需等待奇迹。

凭借这剂药方和自身较好的体质,黄火青奇迹般扛过了难关。病情稍缓后,体力仍虚弱,此时马夫老孙热心照料他,每日背着他上马、过河,竭力为其准备食物,才使黄火青得以保住性命。

三大主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率领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等两万余人展开西征。黄火青本可以免去西征,但出于团结同志的考虑,还是选择随军前往。最终西路军遭遇惨败,许多同志葬身河西走廊。黄火青与李先念等人翻越祁连山进入新疆,侥幸躲过一劫。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黄火青后来一直受到重用,虽逐渐离开军旅生涯,转向地方工作。1955年,他主导天津地区工作,脱离军队系统,因此未获授衔。他对中央的忠诚始终坚定,1979年后主导“两案”审理,为众多老同志恢复名誉,堪称杰出老革命家,功绩卓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被... 汉末群雄纷起,时代逐渐转向士族集团的统治格局,其中以“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无疑成为那个时代的风向标。...
西王母源于印度湿婆、中国上古神... 西王母源不源于于印度湿婆、中国上古神话是不是来自非洲这个我不能肯定,但是根据近些年的了解,我发现西王...
原创 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一时期标志...
原创 孙... 《——【·前言·】——》 252年,东吴大帝孙权重病弥留,宫中突现密旨。内容只有七字:“赐死皇后潘淑...
原创 红... 王树声大将,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却屡屡死里逃生,被誉为“福将”。他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还常常因一线生机...
原创 末... 在中华文明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君主都通过开科取士的方式,选拔国家的优秀人才,为治国理政提供坚实的人...
原创 看... 文化历史解析前言:虽然我并不是某些激愤网友口中所说的姓袁之人,但作为一位历史解读创作者,我依然觉得有...
原创 鲁... 据历史记载,鲁班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著名工匠。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以木工技艺闻名的家庭,自幼便对木工手艺...
原创 纣... 最近我脑袋里突然冒出个特好玩的想法,咱都知道封神榜里纣王那昏庸模样,天天忙着跟妲己玩乐,搞得商朝乌烟...
原创 奸...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抗击金兵的名将、民族英雄岳飞遭到宋高宗的诏令赐死,随他一起被害的还有其...
原创 西... 文|逸屹川 编|逸屹川 西方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
原创 红... “你们是红军吗?”壮汉疑惑地问。 李聚奎沉声回答:“不是。” “别骗我了,你们走路的姿势,以及那口浓...
原创 雍... 一、九子夺嫡:从隐忍到掌权的政治博弈 康熙末年,储位之争白热化,九位皇子各立山头,形成“太子党”“...
原创 镜... 在古代,为了有效约束民众行为与惩罚罪犯,统治者设计了种种严苛而残酷的刑罚。这些刑罚方式至今令人心生寒...
原创 假...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刘备遇到了才智非凡、拥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这一偶然的相遇成为刘备复兴汉室...
原创 实... 当“朝鲜敢死队”闯入“韩国青瓦台”,会引发怎样的惊心动魄对决? 朴正熙与死神擦肩而过,同胞之间的血...
原创 石... 石亨是明朝中期的著名将领,出身于渭南。自幼便身材高大,力量非凡,与其同样勇猛的亲戚石彪一同成长。某次...
原创 曹... 汉献帝初平三年,曹植出生。与他同父同母的兄长曹丕,比他年长六岁。曹丕一直被视作曹操的继承人,而曹植则...
原创 诸... 三国时期,诸葛亮是后人广泛称颂的智者,他的聪明才智与卓越谋略几乎成为了中国历史中的传奇人物。诸葛亮的...
原创 李... 崇祯年间的某个冬天,我在地方志里见过一段记载,说陕西乡下有户人家,男人大清早揣着半块冻硬的窝头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