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将军卫青的出身,许多人在讲到他时,都会提到他出自一个普通家庭,靠养马起步,最终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很多人也以此为理由,称赞汉武帝识人唯才。可我想问的却是,汉武帝真会娶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子作为皇后吗?窦太后掌控后宫,王公贵族把持朝堂,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平民女子是如何接近刘彻的?难道长公主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一名奴婢从小许配给她弟弟刘彻,让他成为她的媒人?
《史记》是我们了解卫青和卫子夫的最早史料,后来的历史记载沿用了这个版本,因此我们常常听到卫青是卫媪与他人私通所生的孩子,卫子夫的出身也被认定为卑贱。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司马迁在汉武帝去世前四年就去世,而《史记》在他去世之前就已得到汉武帝认可,因此卫子夫的出身描述显然没有遭到汉武帝的质疑。由此,我们也得出了卫青的出身可以追溯到最合法的来源。
然而,这一理论真能经得起推敲吗?
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即位,而在公元前139年,他在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看上了卫子夫。平阳公主原本名为阳信公主,后嫁给了平阳侯,因此改封为平阳公主。平阳侯曹寿是名相曹参的曾孙。根据汉初的法律,女子到16岁便必须结婚,所以卫子夫当时顶多也不过16岁。而作为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至少已有20岁,婚后应有四五年时间。那么,平阳公主和曹家会愿意将一个出身低贱的女子送给已经成为皇帝的汉武帝侍寝吗?
如果卫子夫并非出类拔萃,贤良淑德,她如何能够脱颖而出,获得汉武帝的宠爱?特别是,汉武帝当时的皇后正是太后之女,而太后的威权,甚至超过了皇权。如果平阳侯和公主进献一个女子,难道不明显是在和太后、皇后争权?而且,这个女子又有卑微出身的污点。卫子夫若真是婢女之女,她能否在曹家生活中不劳作、保持美貌,最终培养出与天子匹配的品德和容貌呢?
从另一角度看,卫子夫的家世应该远非简单。根据大周至秦汉时代的姓氏惯例,卫氏家族很可能源自卫国贵族,甚至是王族的后裔,就像韩信一样,属于国姓。汉代的王侯将相可以养士,而“士”则意味着尊贵地位,绝非像侍从或奴婢这样低微的身份。而曹参作为军将,他的家族也曾参与过消灭卫宋的战役,这与卫子夫家族的背景有很大联系。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卫青的“骑奴”身份。有人说他原本是骑马的奴隶,这一说法虽然有一定依据,但更可能是汉朝的国策所掩盖的事实,后来文人的误传使得这一说法流传下去。
大汉初期,面临匈奴的威胁和羞辱,刘邦在白登山战败,开启了漫长的和亲进贡时期。吕后专权无所作为,而文景二帝则积累国力,暗中训练骑兵。汉武帝在前人的基础上,怀有雄心壮志,但为了保密,训练兵力的事情极为低调。显然,曹家作为名将名相,必定参与了这项秘密训练——否则,汉武帝为何常去平阳府?
事实上,卫青的军事表现非常突出。他在公元前138年至前129年间担任建章监和侍中,跟随皇帝,亲自参与朝政,并被升任太中大夫,尽管他的身份以文官为主,但这并不妨碍汉武帝对他的宠爱与信任。然而,直到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汉武帝才开始部署军事计划,分派四路将领出征,其中卫青率领的骑兵直接攻打上谷,并斩首七百余人,取得了大胜。
如果卫青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怎么能在众多名将中脱颖而出,获得如此大的胜利呢?更何况,汉武帝和他的亲信似乎并不懂兵法,卫青的成功更显得不可思议。因此,卫青的军事才能应该在他“骑奴”时期打下了基础。
从文人角度看,司马迁的史官职责却并不完全尽职。尽管卫青的地位和功绩都非常显赫,甚至在战斗中从未败北,保卫国家、开疆拓土,但司马迁连卫青的出生时间都没有弄清楚。与卫青相比,霍去病的生平甚至更加明确,出生时间和详细事迹都一清二楚。
想一想,司马迁甚至详细记录了卫媪与郑氏私通的事情,却对卫青的生平一无所知,原因显而易见:司马迁与卫青之间可能存在私人恩怨。司马迁对李广的态度,也足以证明这一点。李广,这位勇猛的将军,在多次战役中未能取得胜利,最终在一次战斗中迷路并致使军队全军覆没。而卫青,则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力挽狂澜,取得了胜利。
李广因战败自杀,并导致李广之子李敢愤怒伤害卫青,而后霍去病出手射杀李敢,差点引发朝廷大乱。而对于李广这样违反军规、贻误战机的将军,司马迁却写下了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美名。相较之下,卫青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虽然从未在战场上败北,却在史书中被忽视了其出生背景,甚至连生平都没有明确记载。这显然是史官的失职。
总之,卫青的历史地位和个人成就,无论从军事或个人品德上都值得更为公正的评价。可惜,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对其真实背景和历史做出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