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东海郡淮阴县南昌亭人,属于韩氏宗族,和战国时期韩国的最后一任国王韩王安有着深厚的血缘渊源,跨越几百年。虽然家庭贫寒,韩信却过着简单的生活,以钓鱼为生,靠着卖鱼维持生计。那时的他,衣食无忧,一人吃饱,全家不愁。他虽然身处贫困,但家中仍保留一把宝剑,常常佩戴在身,给人一种自信且不屈的气度。
在韩信常去的河边,有一位常年在此漂洗线絮的老妇人,大家都称她为“漂母”。她常常为韩信送来饭食,关怀备至。而韩信时常在南昌亭长家蹭饭吃。亭长的妻子对这种情形十分不满,曾经在一个清晨提前做好饭,却没想到等韩信前来时,饭早已被吃光。韩信因此与亭长断绝了关系。
市井中,有一些轻浮的少年看到韩信虽贫困却仍然傲然独立,便时常以此取笑他,把他当作玩笑对象。但韩信从未在意这些嘲笑和轻蔑,心如止水。一次,他在街上碰到一位恶少年,少年见他背着剑,便上前嘲笑道:“你这身体虽然长得高大,刀剑佩在腰间,但其实你胆小心虚,根本不是勇士。”说罢,少年挑衅般地扬言道:“若你敢,就拔剑来刺我;若不敢,就趴下从我胯下爬过。”随即,他便故意站在街中间,双腿张开,眼中满是鄙夷。韩信沉默了片刻,冷静地低头,缓缓爬过少年胯下。围观的百姓纷纷哄笑,认为韩信胆小、不值一提。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当项梁从会稽郡北上,经过淮阴时,韩信带着那把剑,毅然选择随项梁出征。韩信面容圆润,嘴唇方正,身材高大挺拔,剑术更是出类拔萃,他很快就得到了项梁的青睐,并成为了项梁亲卫队的一员。随后,项梁和项羽开始分兵,韩信继续随项羽出征,成为了执戟郎中的一员,虽然职位不高,但他看到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
韩信喜欢献策,然而他屡屡碰壁。让我们来看看他为项羽献策的四个例子,为什么他的建议每次都被拒绝。
一、伏击秦军赵贲部
公元前208年七月,项梁决定分兵,自己围困濮阳,而将项羽和刘邦派南下,准备确保项梁军南侧的安全。此时,项羽和刘邦的总兵力约四万二千,其中项羽手下的兵力为两万五千人,而项梁特意把八千精锐骑兵交给了项羽。正值三川太守李由带兵水陆并进而来,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决定与刘邦一同南下。
在这次行动中,项羽军打败了三川太守李由,缴获了大量物资。然而,随着项梁战死,项羽痛失亲叔,悲痛欲绝。这一消息令军心动摇,项羽决定带领大军东还。就在此时,韩信提出建议:留下大量军备作为诱饵,必定能引来赵贲部的军队,然后伏兵必能一举拿下。然而,项羽因家国危机,急于回到楚地进行内政稳固,拒绝了韩信的提议,认为此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越过太行山进入河东郡和关中
公元前208年冬,项羽在巨鹿之战后与章邯对峙。尽管章邯兵力不足,但仍顽强抵抗。韩信再次提出建议,建议项羽派遣三万精兵越过太行山,直接进入关中,迫使章邯撤退。然而项羽并未采纳。项羽的战略并非专注于快速灭秦,而是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为将来的分封铺路。此外,关中的秦军仍有十万之众,项羽不敢轻易冒险。
三、南下太行山袭击章邯背后
经过几个月的对峙,韩信第三次毛遂自荐,提出从太行山南下,绕到章邯的背后,夹击秦军。项羽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虽然韩信的建议可行,但当前的重点依旧是对抗赵王歇的崛起以及其他诸侯的兵力扩张。于是,项羽拒绝了韩信的建议,并派张耳去遏制赵王歇的势力。最终,张耳也成功将赵军压制住。
四、抢在刘邦面前灭秦
公元前207年,项羽与章邯在洹水之南会盟,章邯投降后,项羽便开始集结兵力。此时,韩信第四次提出建议:带领五万大军从河内进入河东,抢在刘邦之前灭秦。然而项羽拒绝了这一建议,认为局势已经对他有利,灭秦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不必急于行动。
四次献策,四次拒绝
韩信四次毛遂自荐,每次都被项羽拒绝。韩信的每个建议,都涉及到分兵开辟新战场,而项羽却从未在战略中完全信任非项氏将领。韩信虽然才华横溢,但项羽更倾向于依赖自己的亲信将领,韩信的潜力始终未得到充分施展。对于项羽来说,亲信将领的忠诚与稳定远比战术上的创新更加重要,这也是他为何多次拒绝韩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