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去世后,托孤重任落在诸葛亮肩上,他被任命为刘禅的辅政大臣。由于刘禅能力平庸,国家大权几乎完全由诸葛亮掌控,他成为了蜀汉真正的实际领导者。为了复兴汉室,诸葛亮先后五次亲率大军北伐,力图打破曹魏的封锁。尽管他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蜀汉国力有限,每次北伐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最终,在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因过度劳累,病倒于五丈原,英年早逝。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蜀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后世广泛敬仰。然而,也有人批评他连年北伐,认为其劳民伤财,耗损了蜀汉的国力,加速了国家的灭亡。实际上,这种看法极为片面。蜀汉在失去荆州后,仅剩益州一隅,面对曹魏九州之广的强大势力,如果诸葛亮不主动北伐寻找反击机会,蜀汉迟早会被曹魏慢慢蚕食,实力差距逐步拉大,最终难逃覆灭。再者,诸葛亮性格谨慎细致,即使北伐失败,也极力避免造成重大伤亡,尽可能维护国家的生力军。
刘禅在历史上被讥讽为“扶不起的阿斗”。刘备去世后,国家大权由诸葛亮掌握,刘禅基本只负责礼仪祭祀。诸葛亮去世后,国家政务由蒋琬、费祎、董允等诸葛亮旧部接管。随着诸葛亮的离去,刘禅逐渐放松了对朝政的掌控,开始依赖黄皓等奸佞之徒,沉迷享乐。公元263年,当姜维和蜀军在前线与曹魏鏖战时,邓艾率军偷渡阴平,迅速逼近成都。刘禅不仅未能组织有效抵抗,反而在无援军到来之际,主动打开城门投降曹魏。蜀汉灭亡后,姜维等将士试图联合钟会起义复兴国家,结果失败身死。刘禅则在曹魏朝廷上演了一场“乐不思蜀”的荒诞戏码。
刘禅是乱世中的一个庸君,无法扭转汉室颓势,救蜀汉于危难,但他绝不是昏庸无能之君,蜀汉的灭亡也不能全怪他。实际上,导致蜀汉走向覆灭的,既非诸葛亮,也非刘禅,而是另外四个人。
首先是糜芳。糜芳出身东海朐县商贾世家,家财万贯,早年随刘备南征北战,提供了大量物资支持。刘备娶了他的妹妹糜夫人为妻,且任命糜芳为南郡太守,辅助关羽镇守荆州。但关羽性格傲慢,瞧不起糜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准备攻打樊城时,因糜芳与傅士仁未能及时准备好粮草武器,遭关羽严厉斥责,出征前更威胁回营后要“收拾”他们,令两人心惊胆战。正当关羽主力兵力调往樊城之际,孙权暗中派吕蒙悄然渡江,悄悄夺取荆州。荆州防守空虚,加上糜芳、傅士仁对关羽心存怨恨,吕蒙兵临城下时,他们不仅没有坚守城池抵抗,反而选择不战投降东吴。荆州失守,关羽军心大乱,被徐晃击败,最后被擒杀于麦城。若糜芳能坚守荆州,定能为关羽争取宝贵时间,使关羽主力得以回援,荆州不至于如此轻易陷落。
第二位是马谡。马谡出身名门,其兄马良是刘备重用的贤臣。马谡才思敏捷,善于论述军政,诸葛亮对其器重有加。公元226年,诸葛亮乘曹魏政权更替之机,率军北伐,迅速收复陇右六郡中的三郡。然而面对曹魏主力反扑,诸葛亮犯下大错,将没有实战经验、仅擅理论的马谡派驻战略要地街亭。只要马谡坚守十余天,诸葛亮便可稳操胜券,控制更多地区。但马谡轻敌失策,数日后街亭被张郃攻陷,令曹军大军顺利进驻陇右,形成夹击态势。蜀军被迫撤退,北伐失败。诸葛亮痛心疾首,最终亲手处死马谡,却也因此错失了收复陇右、彻底扭转局势的机会。
第三位是诸葛瞻,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被寄予厚望,曾被任命为平尚书事,掌控中央政务,但他资质平庸,难以胜任重任。公元263年,司马昭稳定曹魏政局后,派钟会、邓艾率军攻蜀。钟会正面与姜维对峙,邓艾则绕道阴平,直逼蜀中腹地。成都危急时,刘禅依赖诸葛瞻抵御敌军。尽管将领黄崇建议利用险地防守,但诸葛瞻迟迟犹豫未决,拖延战机。邓艾趁机深入,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最终在此地与邓艾决战失败,自己和儿子诸葛尚双双阵亡。诸葛瞻的失败让蜀汉国土陷入险境,成都市几乎无援,直接导致蜀汉灭亡。
最后是谯周。谯周是蜀地著名学者,曾教导陈寿和罗宪,在蜀汉任职中散大夫、光禄大夫等要职。谯周反对诸葛亮及姜维的北伐政策,认为连年征战使百姓疾苦,国家民生凋敝。公元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慌乱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成都城墙坚固,粮草充足,只要坚守必能抵御,待援军来临便能反败为胜。但谯周以免流血牺牲为由,力劝刘禅投降曹魏。刘禅采纳其建议,宣布投降。蜀汉覆灭后,谯周虽被司马昭任命为相国,封晋王,却被视为国家灭亡的重要推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