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舶司是宋代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根据历史记载,宋代的海外贸易已经拓展到了广泛的地域,除了东亚地区的国家,还与南亚的多个国家进行了贸易交流,甚至一度向更远的海域扩展。这个时期的海外贸易不仅仅体现在商品交换上,还体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和经济的深度融合。
宋代的对外贸易,早期以珍贵的宝物为主,但随着时间推移,贸易的重点逐渐转向香料,甚至出现了专门用于香料贸易的“香舶”。这种转变的最直接原因,便是香料交易的巨大经济利益。在当时,香料的高利润对宋廷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解决官员的俸禄、军队的开支以及岁币的支付,成为了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甚至有时出现了以香料抵押官员工资的现象。
香料成为宋代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后,逐渐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回顾历史,秦汉时期,中国的香料种类并不丰富,直到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香料才逐步传入中原。那时的香料主要有胡椒、胡蒜等调味植物,还有安息香等具有特定功效的香料。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汉人和胡人共同生活,文化相互交融,胡人带来的植物和香料也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流通。此时,芫荽、郁金等香料开始成为贵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进入隋唐时期,随着各国朝觐,更多的新型香料也逐渐进入中国,如没药、白附子等。唐代的史书记载称,当时每年各国进贡的香料种类超过30种,进贡的次数多达120余次。
在宋代,由于海外贸易的发达,各种香料的进口数量和种类激增。历史记载显示,当时仅占城(今越南)每年向宋朝输入的香料就达到14万斤,而南宋时期的香料年进口量高达6万斤以上,其中新增的香料种类超过30种,这些香料大多来自泰国、印尼等南亚地区。香料的进口和使用逐步发展为宋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代早期,香料主要用于烹饪和熏香,但到了唐宋时期,香料的种类逐渐增多,使用方式也愈加丰富。唐代时,迷迭香、安息香等香料常用于燃烧驱虫,并兼具辟邪的作用。檀香、沉香等气味浓郁的香料则被引入寺庙和道观,成为宗教仪式中的重要元素。宋代的人们则更加注重香料的生活化和美学价值,香料的使用不仅仅限于宗教和烹饪,更多是为了提升生活情趣和美化居住环境。许多宋代人喜欢种植香气扑鼻的植物,或制作香料熏制的器具,用来营造一种“满室盈香”的氛围。著名的宋代陶艺家陶谷,就曾用沉香木制作饭甑,使米饭更添香气。
香料在宋代的使用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除了宗教、日常生活和饮食,香料还成为一种文化和审美的体现。宋代的香篆和香扇便是其中的代表,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对香气的独特追求。
1. 医学
香料在宋代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甚至衍生出了许多专门的香茶和香汤配方。特别是在南宋时期,以香料入药的做法变得愈加普遍,诸如沉香降气汤、龙脑饮子等配方被广泛使用。许多医学著作都将香料作为调理身体的有效手段,借助香料的芳香成分,人们不仅能够安神定志,还能促进身体健康。一些香料配方至今仍在使用,且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饮食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调味品主要依赖酱、盐和醋等基本调味料,而香料的引入打破了这一单一的调味格局,极大丰富了饮食文化。宋代的烹饪更是创新不断,许多独特的香料食品被创造出来。例如,使用乳蜜和米粳制作的木香煎,或将香料直接加工成食品,这些创新为后世的饮食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种植
香料产自海外,但由于中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种植香料,因此许多香料开始在国内广泛种植。宋代,特别是两广和浙江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香料种植。此时,甚至出现了“香农”这一特有的农业分支。香料不仅被用作经济作物,也由于其美丽的外观而被引入贵族的园林中,成为一种装饰植物,进一步扩大了香料的应用范围。
香料的贸易和种植在宋代的文化和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当时的农业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了当时社会审美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香料的影响并非全是正面的。由于香料的高经济效益,很多农民为了追求高收入,放弃了传统农作物的种植,转而种植香料,导致农时的延误和小农经济的衰退。此外,一些香料的栽种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部分地区的土地不再适宜种植其他作物,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香农由于收入较高,税负也异常沉重,这使得民众生活变得愈加艰难,最终在南宋时期,香料贸易的负面效应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成为其衰落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宋·朱彧《萍州可谈》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20
《宋会要辑稿》蕃夷四
《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