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早期最大的挑战,其实还是来自准噶尔汗国。虽然康熙帝曾三次亲自西征,成功消灭了噶尔丹,但准噶尔汗国在西北地区依旧保持着强大的势力。当然,新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的侄子)选择向清朝归顺,为局势带来了一丝缓和。
进入雍正年间,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虽然自己不敢轻易出兵,却暗中支持青海地区的和硕特首领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对此,雍正帝先后派遣了年羹尧、岳钟琪等名将率军前去镇压,最终成功平息了这场骚乱。
不过,在雍正朝,虽然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被平定,准噶尔汗国整体实力依然强劲。巅峰时期的准噶尔汗国,控制着新疆、青海、蒙古西部,甚至扩展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部分阿富汗地区,面积超过400万平方公里,辖下臣民超过500万,武装力量多达三十余万,规模庞大。
1727年,雍正帝曾亲自出兵攻打准噶尔,结果遭遇惨败,被迫狼狈撤退出科布多。到了1745年,清朝国力达到顶峰,准噶尔大汗噶尔丹策零的去世及其子嗣间的继位争斗,为清朝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不满新汗的部分势力投奔清朝,1755年乾隆帝率领五万大军进攻准噶尔,迅速攻下伊犁,结束了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但问题是,清朝是否真的完全拿下了准噶尔的全部领土呢?
实际上,清朝彻底平定准噶尔是在1759年,伊犁及其周边新疆全境正式纳入清朝统治范围,这点毋庸置疑。清朝的势力一直延伸到西边的巴尔喀什湖,这一点也有充分的历史证据支持。
不少人认为清朝灭了准噶尔后,并未完全控制其全部土地,这确实属实。毕竟准噶尔汗国疆域广阔,中亚广袤大地难以一时尽收囊中。清朝国力虽强,但对广大边境的控制仍有限,尤其北方还有强大的邻国虎视眈眈。能确保巴尔喀什湖以东及南部区域,已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
当时,准噶尔汗国主要被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块是新疆和蒙古西部,归入清朝版图。燕然山(今杭爱山)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南区域及葱岭(帕米尔高原)及其东部地区,都被清朝接管。因此,伊犁成为新疆的核心重镇。1762年,乾隆帝专门在这里设立伊犁将军府,并修筑了伊犁九城。
众所周知,伊犁是准噶尔的老巢,乾隆不可能轻易放手,把这里交给别人管理。所以在伊犁常驻重兵,成为清朝稳定西北边陲最明智的选择。
第二块是环绕巴尔喀什湖的土地,归属哈萨克汗国。哈萨克汗国成立于1456年,是蒙古金帐汗国分裂而出的一支。准噶尔强盛时,哈萨克汗国多受欺凌,颇为被动。沙俄也趁机侵占了哈萨克汗国北部大片土地。1725年,哈萨克汗国首都被准噶尔攻破,汗国一度灭亡,族群流离失所。
直到1757年清朝灭准噶尔,哈萨克人方才回归故土。为感激清朝援助,他们选择归顺,成为清朝藩属,并分得巴尔喀什湖北西部分土地。作为顺从的属国,自然获得青睐。
哈萨克汗国内部划分为小玉兹、中玉兹、大玉兹三个部分,其中与清朝关系最密切的是大玉兹,位于巴尔喀什湖以东及南。资料显示,虽无清军驻守,但大玉兹名义上归属清朝。哈萨克人冬季常来此地过冬,清朝明文规定允许他们跨界牧放,这从侧面反映了清朝对该地的实际管控。很多哈萨克族人也是那个时期开始定居新疆。
其实从汉唐时代起,西域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就在这一带设立军政机构,汉唐时期这里属实控地带,但清朝时代仅算羁縻州。
第三块是葱岭及喀什噶尔以西的土地,属于浩罕汗国。浩罕汗国由乌兹别克人于1514年建国,隶属于蒙古金帐汗国,长年受准噶尔欺压。直到1757年清朝灭准噶尔,浩罕才得以喘息。
1759年,清朝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彻底稳定新疆局势。此后,清朝与浩罕汗国直接接壤。1774年,实力逐渐衰弱的浩罕汗国选择臣服清朝,成为藩属国,清朝也承认葱岭以西、喀什噶尔以西归浩罕所有。
早在18世纪中期,沙俄就开始觊觎哈萨克汗国的广袤草原。到了19世纪中叶,沙俄已经占据了哈萨克大量土地。此时中俄在西北边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1840年后,清朝逐渐走向衰落,沙俄盯上了清朝东北和西北边境辽阔且人烟稀少的地区。于是,1858年和1860年,沙俄凭借《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夺走了清朝外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更过分的是,《中俄北京条约》中,沙俄要求清廷派员与之共同勘定西北边境,企图进一步侵占新疆地区。
事实上,哈萨克汗国早在1847年就被沙俄吞并,部分哈萨克族人迁徙到巴尔喀什湖以东和南部大玉兹地区游牧生活。除了浩罕汗国外,清朝在西北已无其他邻居。
乾隆年间,清朝曾明文规定大玉兹为“界内卡外”区域。卡伦是清朝边境设立的哨所,负责税收和巡逻。新疆辉迈拉至塔城一带,夏季设有13处卡伦,冬季设8处,即使在卡伦外,边防官员也肩负巡逻和征税职责。
因此,大玉兹地区归属清朝并无太大争议。但沙俄坚称只有卡伦范围内的土地才属清朝,借此在边境划分时,吞并包括巴尔喀什湖和大玉兹在内的44万平方公里土地。
谈判接近尾声时,沙俄提出苛刻条款“人随地归”,意即划归他们的土地上的居民,也必须成为沙俄国民。此举完全无视当地百姓意愿,且在清廷即将签字时提出,实属趁火打劫。
沙俄如此抢占人口资源,是为了补充兵员、增强税收。历史上,沙俄作战时常先让边缘民族先上战场,消耗他们的实力,自己则坐收渔利。
浩罕汗国衰落期间,1865年军阀阿古柏进入新疆试图崛起。三年后,沙俄征服浩罕,企图将阿古柏建立的洪福汗国纳入己用。阿古柏却投靠了印度的英国,激怒了沙俄。于是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
表面上说帮忙镇守伊犁,实际上是趁乱夺地,还要求清朝军费支持。清朝当时无法有效反击,局势被动。谁料1878年左宗棠成功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扭转了局势。
1881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改订条约》(又称《中俄伊犁条约》),沙俄已无更多借口,转而以强硬手段逼迫清朝割地,否则不惜开战。尽管左宗棠有意抗争,但沙俄派出九万大军攻伊犁,清军难以对抗。
条约签订过程中,清朝被迫割让外西北七万余平方公里土地,包括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和北疆斋桑泊以东地区,并赔偿沙俄900万卢布军费。这是沙俄一贯策略,先夺取主动权再谈判,确保自己占尽优势。
由此可见,先占领土地再谈条件,才是谈判中最有效的策略,否则喊破嗓子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