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方历史,罗马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继承了凯撒的位置,成为了罗马的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正式标志着罗马帝国的诞生。然而,历史上却有“第一罗马”、“第二罗马”和“第三罗马”这样的说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中,沙俄自认为自己是“第三罗马”的呼声最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历史背景来揭开这个谜题。
沙俄称自己为第三罗马,实际上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这一说法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与传承。在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这一事件给整个西方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为什么这么说呢?东罗马的灭亡不仅是一个帝国的消逝,更是一个文化与宗教传统的消散。罗马教皇对此非常兴奋,因为他一直与东正教系对立,东罗马的灭亡意味着东正教或许会迎来终结的时刻。
当时的罗马教皇保罗二世认为,如果他能够趁机让天主教与东正教重新合并,那么他将在基督教世界中留下千古名声。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大胆的办法——联姻。彼时的莫斯科公国是罗斯诸国中最为强盛的一个国家,而且它也信奉东正教,因此有可能成为东正教的领头羊。而东罗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正好逃到了罗马。教皇打算将她嫁给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希望借此机会说服伊凡三世将莫斯科公国带入天主教的怀抱。
不过,保罗二世显然忽视了索菲娅的野心。她嫁给伊凡三世后,不仅没有促进东正教与天主教的融合,反而鼓励莫斯科公国“全盘罗马化”。在她和她儿子瓦西里三世的影响下,莫斯科公国逐渐开始自诩为“第三罗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莫斯科公国不仅传承了东罗马的文化,它的王室成员还与罗马帝国皇室有着血脉联系。伊凡四世,作为伊凡三世和索菲娅的孙子,天生便拥有罗马帝国皇族的血统。
伊凡四世继位后,觉得莫斯科公国已具备了足够的实力,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自封为“沙皇”。“沙皇”这一称号实际上是源自罗马帝国的“凯撒”,意思类似于“副皇帝”或“国王”,虽然比帝王低一些,但却比大公要尊贵得多。尽管欧洲各国并不承认伊凡四世为沙皇,但从此以后,莫斯科公国便不再存在,而沙俄帝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沙俄的崛起使得它对罗斯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合法性确认。在此之前,罗斯地区各公国林立,像特维尔公国、诺夫哥罗德公国、苏兹达尔公国等,都有一定的实力。即使莫斯科公国逐步统一了这些地区,当地的大贵族(即波雅尔)依旧不甘心臣服,暗中挑战大公的权威。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地位,令自己在这些贵族面前占据了更高的等级,这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避免罗斯地区陷入分裂,重蹈被蒙古压迫的覆辙。
此外,东罗马的文化在整个东欧草原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伊凡四世的沙皇身份,不仅为他带来了合法性,更使他成为了整个罗斯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他利用这个身份加强了对大贵族的压制,并展开了一系列削藩措施。随着伊凡四世权力的集中,东罗马的文化在罗斯地区传播得愈加广泛,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到了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击败瑞典,成功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并建立了圣彼得堡,作为俄罗斯的新都,俯瞰欧洲。为了表彰彼得一世的功绩,俄罗斯元老院决定授予他“全俄罗斯皇帝”的称号,从此,沙俄正式转变为俄罗斯帝国。这一转变象征着俄罗斯的崛起和实力的增强,标志着沙俄的地位再次上升了一个层次,从原本的“沙皇”变为“皇帝”。
到了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即位时,沙俄的疆域已经非常辽阔。她还不满足于现状,接连扩张,吞并了右岸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部分地区和波兰一部分领土,使得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增加了67万平方公里。然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野心依旧没有满足,她将目光投向了巴尔干半岛,这里曾是东罗马帝国的故土,当时却被奥斯曼土耳其所占据。
叶卡捷琳娜二世认为,既然沙俄自视为“第三罗马”,那么就有责任恢复东罗马的疆域,特别是重夺君士坦丁堡。于是,1782年,她提出了著名的“希腊计划”。简单来说,希腊计划是希望将俄罗斯的势力扩展至巴尔干半岛和君士坦丁堡,恢复东罗马的故土。然而,光靠沙俄一家之力,实施这一计划的难度非常大。因此,叶卡捷琳娜二世找到了一个帮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约瑟夫二世。约瑟夫二世自认为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因此,叶卡捷琳娜二世积极劝说他,表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应设在罗马,而不是维也纳。经过一番热烈讨论,约瑟夫二世同意与沙俄结成同盟,一同进军巴尔干半岛,分裂西罗马和东罗马的领土。
然而,尽管这项计划充满了雄心壮志,但实施起来难度不小。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希腊计划”在她生前未能完成,而这一计划却成为了沙俄历代沙皇的共同目标,几乎每一位沙皇都怀有恢复东罗马帝国的愿望。俄土战争反复上演,尽管奥斯曼帝国逐渐衰弱,英法两国却始终在背后支持它。因此,直到沙俄覆灭,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希腊计划仍未实现。
尽管如此,沙俄延续了这一计划超过一个世纪,东罗马的象征在沙俄人的心中深深扎根。即使到了苏联时期,这一传统也没有完全消失。虽然苏联撤掉了双头鹰旗帜,抛弃了许多沙俄时期的符号,但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现代俄罗斯重新拾起了这一文化象征。如今,俄罗斯的国旗上仍然印有双头鹰的标志,东正教的文化依旧是俄罗斯的主流文化,而俄罗斯的两院制,实际上也是源自罗马时代的元老院和公民大会。
因此,现代俄罗斯依然自视为“第三罗马”。至于美国,虽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它是第三罗马,但到底哪个更合适呢?这个问题可能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