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作为大清帝国的实际创立者,一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可。尽管他为清朝建立和巩固了强大的基础,但他所做的贡献常常被忽视。除了成功打下满清入关前的广阔疆土,皇太极还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促使满清从一个部落联盟逐步转型为封建国家,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历史的遗憾在于,皇太极的猝然离世。1643年8月9日,他在盛京的后宫去世,因其去世来得过于突然,甚至没有时间指派继承人。这一失误几乎导致大清的继承制度回归原始的部落选举模式,这对于已经开始成型的封建体系是一次巨大的倒退。
幸好,皇太极的遗孀孝庄太后及时挺身而出,她巧妙地通过政治手腕,将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推上了皇位。那么,孝庄到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她是否得到了皇太极的庇护,还是凭借对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巧妙操作?
可以肯定的是,孝庄能成功扶持福临上位,与皇太极的庇护关系并不大。史料显示,孝庄并非后宫中最受宠爱的妃嫔,也不是皇太极最为尊重的女性。她的本名是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身于科尔沁蒙古,是贝勒布和的女儿。后金的统治者一直注重与蒙古部落的联姻,而科尔沁蒙古是最为重要的盟友之一。因此,许多科尔沁的贵族女性都嫁入了爱新觉罗家族,布木布泰便是其中之一。
按理说,孝庄应该成为某个王爷或贝勒的正妻,但13岁时,她被家族选择送往盛京,成为皇太极的侧福晋。这一安排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家族政治考虑。11年前,孝庄的姑姑哲哲已经成为皇太极的福晋,并且深得皇太极的宠爱。然而,哲哲三次怀孕都生下了女儿,为了确保皇室的继承问题,家族最终选择将年仅13岁的孝庄送入皇宫。
入宫后,皇太极继位为大汗,立哲哲为大妃,孝庄则为西侧妃,地位仅次于哲哲。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皇太极又娶了更多的妃子,孝庄的地位逐渐下降。最终,在皇太极称帝之后,孝庄被封为庄妃,位列五妃之末。显然,皇太极对她的宠爱并不多。实际上,在皇太极的后宫中,哲哲地位最尊崇,另外一位深得皇太极宠爱的是宸妃海兰珠。史书记载,皇太极对宸妃宠爱有加,甚至为她大赦天下,而海兰珠进宫的时间最晚,却获得了仅次于哲哲的地位。
皇太极迟迟未立太子,实际上是为了等待海兰珠所生的皇八子长大。然而,这位皇子很快夭折,令皇太极深感痛惜,也使得他对于立储一事愈发犹豫。综合来看,孝庄和她的儿子福临并未获得皇太极的特殊宠爱与庇护,因此福临的继位,更多的是孝庄的政治手腕和局势推动的结果。
皇太极去世后,大清继承问题再次回到了八旗王公贵族的推举机制。在当时,适合继位的人选众多,主要集中在皇太极的兄弟与儿子之间。实际上,继位权的争夺,本质上是几位八旗旗主之间的博弈。
其中,代善掌控两红旗,但由于年事已高,他并不关心皇位继承问题,因此这两旗的态度并不明确。类似的,还有济尔哈朗,他是镶蓝旗的旗主,同样没有意图争夺皇位。在皇太极的支持下,两黄旗曾一度受到控制,而他们支持的继承人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豪格不仅是正蓝旗的旗主,还拥有两黄旗的支持,其继位优势显而易见。
然而,豪格的最大竞争对手,多尔衮,获得了两白旗的鼎力支持。尽管两白旗的旗主是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表面上看,多尔衮的实力似乎不如豪格。然而,代善虽然未出面,但许多两红旗的贵族实际上支持多尔衮。而且,多尔衮在这场斗争中非常早地策反了正蓝旗的一部分贵族,令他的支持势力迅速增强。
当八旗王公贵族首次讨论皇位继承问题时,豪格本以为自己有显著优势,却意外发现多尔衮获得了更多支持。这一结果令豪格阵营开始怀疑他的能力,也进一步促使多尔衮阵营的力量不断壮大。然而,多尔衮并没有完全掌控局面,仍然面临两黄旗的坚决反对,特别是索尼、鳌拜等人,他们明确表示,如果多尔衮继位,他们将誓死反抗。
因此,豪格和多尔衮的皇位争夺逐渐陷入僵局,这为孝庄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她敏锐地意识到,在这场“鹬蚌相争”的局面中,福临有可能成为“渔翁得利”的人选。
孝庄选择让儿子福临继位,主要依靠三大支持点。首先,她的姑姑哲哲是后宫的主宰,拥有类似太后的权力,两人早已达成共识,要推动福临上位。其次,孝庄意识到两黄旗之所以支持豪格,是出于对皇太极的忠诚。她认为,在两黄旗看来,福临和豪格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只要不让多尔衮继位即可。最后,福临作为科尔沁贝勒的外孙,他的继位能够稳固大清与蒙古的关系,这对八旗王公来说,无疑是一种利益保障。
在把握局势后,孝庄迅速行动,她与姑姑哲哲联合,试图说服两黄旗支持福临。然而,初始时,索尼、鳌拜等人并未立刻接受他们的建议,他们认为福临年纪尚小,无法稳定政权。关键时刻,孝庄提出了皇太极即位的旧事,并巧妙地提醒这些八旗贵族,若豪格继位后模仿当年的皇太极,那么两黄旗必定会面临危机。
这番话令索尼、鳌拜等人开始重新考虑,最终,他们不再全力支持豪格,开始考虑福临为继位人选。
接着,孝庄与多尔衮进行了一次关键性的会谈。虽然有传言称两人有私情,但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实际上,多尔衮并非因个人感情改变立场,而是被局势所逼。两黄旗坚决反对他继位,而他所依赖的两红旗和正蓝旗的支持力度不高。因此,支持福临继位,成为了最佳选择。
最终,在第二次八旗王公贵族会议上,福临继位的决议获得了广泛支持。多尔衮、代善和济尔哈朗等人决定支持福临,由此福临顺利登基,改元顺治。多尔衮则成为了辅政大权的掌握者,最终一举铲除了豪格的势力,成为了摄政王。
福临的成功登基,不仅是孝庄巧妙政治手腕的结果,也得益于她敏锐地把握住了局势变化中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