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治理由人主导,朝廷权力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许多时候,统治者常常凭个人的喜好和心情来任命官员,这种现象给历史留下了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连升三级》便是明朝时期一个用人荒唐的笑话。
话说有一位名叫张好古的人,极为文盲,竟然怀揣着一颗“不切实际”的心,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令人吃惊的是,考官误以为他与权臣魏忠贤有关系,因此给了他考试第二名的成绩。这完全是一场意外的好运,张好古甚至凭此身份进入了朝廷,成为了一个官员,开始了他一段堂而皇之的官场生涯。
这类看似偶然的事件在封建社会里并不少见。封建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皇帝常凭个人的好恶来提拔官员,不必经过考察与评议。许多时候,皇帝一旦高兴,哪怕是一个毫无才能的农民,没准也能突然成为紫禁城的大官。反之,若皇帝心生厌恶,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也可能遭遇不公,失去出头之日。
在清朝,发生过一件颇为不公的事情。有一位来自湖南的才子谭延闿,他本该顺利金榜题名,却仅仅因为名字让当时的统治者不喜欢,导致他错失了进入仕途的机会,白白度过了十年的寒窗岁月。
谭延闿生于1880年,来自湖南茶陵。家庭并非显赫,但至少出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谭钟麟是咸丰年间的进士,仕途顺利,曾任过浙江巡抚、陕甘总督,官至工部尚书。中国有一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意思是说,贵族家庭出身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才。尽管谭延闿的母亲出身卑微,曾是丫鬟,后升为小妾,但他依然享受到了较为优越的教育条件。
从五岁起,谭延闿就开始进入私塾学习,尽管家庭背景不如一些高贵子弟,但至少家境还算宽裕,能够供给他读书的机会。谭钟麟对于儿子的期望也非常高,希望每个儿子都能够成材,并为国家作出贡献。父亲对他要求严格,规定他三天写一篇文章,五天作一首诗,十天读完一本书,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写读书笔记,练习书法。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谭延闿虽然年幼,却早早就明白了自己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母亲地位低下,常常受到家族成员的歧视,这激励他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让母亲不再感受到侮辱。这份动力让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十一岁时,他的才华已开始显现,诗文写得出色,名气小有传播。连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也对他赞不绝口,称其为“旷世奇才”。
1893年,谭延闿参加了长沙的童子试,顺利中了秀才。正当他准备前往京城参加更为重要的科举考试时,父亲突然生病。那时谭钟麟已年过七十,身体日渐衰弱,病情也愈发严重。作为一个孝子,谭延闿决定放弃科举,选择陪伴在父亲身边,悉心照顾。尽管如此,他在夜深人静时,依然坚持挑灯读书。
1904年,年仅24岁的谭延闿终于再次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并在会试中获得优异成绩,名列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尽管如此,仍有关于他为何未能成为状元的流言四起。实际上,谭延闿在会试中名列第一,按理说,他在殿试中的成绩也不应差,然而最终他却未能夺得状元。
这个令人疑惑的结果,与当时的慈禧太后密切相关。传言称,慈禧太后在看到谭延闿的名字时,心中不由自主地生出了一丝不悦。原来,谭延闿与戊戌变法中的改革派人物谭嗣同同姓,而谭嗣同在当时与慈禧发生过激烈的政治冲突,甚至有过挑战她权威的行为。慈禧太后因而对这个姓“谭”的名字心生厌恶,导致谭延闿的名次被拉下,未能如愿成为状元。
反而,一个名为刘春霖的考生由于名字吉利,并且书法出色,被慈禧选为新科状元。此时的谭延闿心中百感交集,既愤怒又无奈。他不禁怀疑,像慈禧这样随心所欲、任性的统治者,怎么可能给大清带来希望?
从那时起,谭延闿对于清朝政权的幻想彻底破灭,开始转向支持宪政和共和。后来,他积极投身到反清的运动中,并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果断支持革命,成为湖南军政府的重要人物。随着清朝的灭亡,谭延闿渐渐成为了民国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并一直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
尽管他在民国时期一度显赫一时,但回望他一生,若没有慈禧的打压,或许他早已成为清朝的重要官员,维护大清利益,甚至可能成为大清帝国的支柱人物。然而,历史却因一场小小的偏见,改变了他的命运。
最终,谭延闿于1930年去世,享年仅50岁。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不公,但也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伟大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