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点燃了吞噬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学家指出,民族主义的狂热与军事判断的失误,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导火索。如今,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将杀死俄罗斯士兵”的近乎宣战的言论,以及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警告德国“重蹈覆辙”的冰冷回应,不禁让人想起恩格斯1887年的预言:“普鲁士德国的下一场战争只能是世界大战”。 《纽约时报》的记者们或许也对此感同身受。
柏林街头,抗议者举着“要幼儿园,不要坦克”的标语,表达着对军费膨胀的担忧。 50%的德国民众忧虑军费开支将侵蚀社会福利体系,养老金改革和每周35小时工作制岌岌可危。法国财政部坦承,每年需从社会福利中抽调1000亿欧元填补军费缺口,这相当于削减全国医院一半的床位。马克龙总统在电视讲话中悲叹:“我们这一代人将告别和平红利!” 他的话语引发了百万人大罢工。波兰边境,德军坦克与当地部队联合演习扬起的尘土,飘向华沙郊区廉租房,那里住着因削减供暖补贴而瑟瑟发抖的家庭。这幅画面,充满了令人不安的讽刺意味。
德国联邦议院以513票赞成、207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基本法》修正案,彻底废除了实施16年的“债务刹车”条款。这意味着,德国政府可以举债5000亿欧元用于国防建设,军费开支从此“上不封顶”。总理默茨的宣言更是激进:“德国要打造欧洲最强常规军队!” 他上任首周便向乌克兰追加3亿欧元军援,并与英法两国合作,取消对乌克兰武器射程的限制。曾经因“历史赎罪”而将军队裁减至18万人的德国,如今计划将军队规模扩充至20.3万人,并新建万人规模的“国土安全部队”。
更令人不安的是行动的细节:德国联邦民防部门正在紧急升级地堡和避难所,仿佛冷战时期的防空警报即将再次拉响。莱茵金属公司将汽车生产线改造成导弹工厂,600枚射程达500公里的巡航导弹进入生产序列,这些导弹足以覆盖莫斯科。
这一切的背后,有着多重推动力:首先是对“特朗普风暴”的应对。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向北约盟国发出最后通牒:军费必须达到GDP的5%。作为欧洲经济的引擎,德国不得不低头,外长瓦德弗尔公开承诺逐步实现这一目标。然而,代价是巨大的:若达到这一目标,德国的年度军费将飙升至2750亿欧元,超过俄罗斯全年的财政预算。
其次,是军工产业对经济的绑架。俄乌冲突导致德国汽车和机械出口断崖式下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首次三年衰退”。默茨将希望押注于军火产业:50亿欧元的援乌导弹合作项目落地,莱茵金属公司的股价一年暴涨300%。德国《明镜周刊》的标题道破了天机:“让工厂为炮弹让路!”
最后,是极右翼势力的崛起。德国选择党支持率突破20%,其核心诉求正是“结束军事阉割”。民调显示,50%的德国民众支持与战争相关的政策,尽管只有29%的人愿意亲自拿起武器上战场。当默茨高呼“德国必须领导欧洲”时,台下最热烈的掌声,正是来自这批人。
德国的转变撕开了欧洲“持久和平”的遮羞布。巴黎爱丽舍宫内,马克龙总统宣布追加65亿欧元军费,并直言面临着“1945年以来最大的威胁”。英法两国签署历史性协议,两国核力量首次协调瞄准,任何对欧洲的极端威胁都将触发联合核反击。即使是芬兰和挪威等中立国,也加入了北约主导的“重新武装乌克兰”行动。荷兰鹿特丹港预留了战时军用泊位,物流地图上标注着直通前线的“钢铁走廊”。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推动8000亿欧元军备计划,宣称“避免战争就要准备战争”。然而,最尖锐的冲突在布鲁塞尔爆发,法国坚决抵制北约对乌军援,马克龙坚持采购欧洲自产武器,以维持对美国的独立性。
讽刺的是,当默茨在国会高呼“虚假安全感已结束”时,投票支持他的513名议员中,没有人经历过真正的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