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的慈禧太后,很多人评价她自私贪婪,沉迷权势,生活奢靡,政治腐败,这些说法毫无疑问都成立;但如果有人说这位闻名遐迩的“慈禧老佛爷”愚蠢,那就完全误解了她的智慧与手腕。
她统治大清朝长达47年,成功平息了许多国内的战乱和纷争,赢得了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代能臣的忠诚支持。无论是洋务运动的推动,还是严禁鸦片的举措,慈禧都是背后的主导者。这样一个人物,怎能被称为愚蠢?
当年,慈禧在众多嫔妃中孤立无援,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咸丰皇帝的宠爱,一步步掌握了朝政大权,最终成为实际的“大清女皇”,垂帘听政。她所要面对的敌人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封建朝廷体制,这足以说明她政治上的高超手腕和深谋远虑。
晚清历史的研究者们甚至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如果慈禧不死,大清帝国或许不会那么快灭亡。更有趣的是,在慈禧临终前,她可能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杀死光绪皇帝,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008年,考古学家对光绪帝遗体进行验尸,发现他是被砒霜毒死的。种种证据指向慈禧,宫中也只有她有能力实施这样的行动。至于为何选择立一个三岁的溥仪当皇帝,这表面上似乎不合常理,但深入分析背后隐藏着慈禧的政治算计。
首先,慈禧和光绪的死亡时间相差仅一天。慈禧当时74岁,年老多病,去世在情理之中;但光绪38岁正值壮年却突然驾崩,背后显然有蹊跷。虽然当时宫中流言甚多,但都被严格封锁。直到百年后,科学鉴定才揭开了光绪的死因。
翻看史料不难发现,光绪最痛恨的人正是慈禧。慈禧病重之时,光绪理应乘机反击,甚至对慈禧家族展开报复,但慈禧多疑且手段狠辣,虽然对洋人温顺,但对大清内部的掌控绝对铁腕。她担心光绪病危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铤而走险,杀害了光绪。
光绪为何对慈禧如此恨之入骨,令慈禧也不得不心生忌惮?当年慈禧为了巩固权力,顶着众人反对,立襁褓中的光绪为皇帝。但因年幼,实际权力始终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从小便被软禁深宫,远离父母,受到慈禧严厉的管教和训斥,甚至因此形成了口吃的毛病。缺少母爱和自由,光绪的内心充满了自卑和愤恨,对慈禧这位“姨妈”更是怨恨难消。
随着年龄增长,光绪开始萌生复权的念头,试图夺回本属于自己的皇权。可是宫廷早已被慈禧掌控,光绪的反抗终究失败。戊戌变法时期,他寄希望于康有为等维新派,但这场变法很快被慈禧镇压。慈禧甚至萌生杀意,担心光绪成了“养虎为患”,想除掉他。最终在朝臣劝阻下,慈禧暂缓了杀害光绪的计划,但对他的限制愈加严厉。
光绪虽屡次失败,内心压抑,却在年轻时遇到了宠妃珍妃,得到了短暂的慰藉。然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准备携光绪逃离,光绪却迟迟等不到珍妃,殊不知慈禧早已命人将珍妃杀害。此事彻底加深了光绪对慈禧的仇恨,也让慈禧对光绪的戒心愈发深重。
慈禧害怕光绪死后会报复她,甚至不惜动用毒药除掉光绪。可为何又要立一个三岁的溥仪为皇帝?当时慈禧已是风烛残年,选择这么个年幼无知的继任者,看似冒险,但却体现了她的政治智慧。
那时内忧外患交织,皇权纷争激烈,若由某个有实力的亲王或摄政王登基,必然引发朝中派系激烈斗争,动摇统治根基。而三岁的溥仪既无权势也无心机,各方势力都能接受,朝局因此暂时保持稳定,大家只得等待局势明朗。
至于慈禧是否真毒杀光绪,历史尚无定论。但如果真是她所为,也符合“老巫婆”这个形象。光绪虽有能力推行戊戌变法,却从未有机会真正除掉慈禧,反而被长期软禁,勇气和胆识被逐渐消磨。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心机深沉,绝非愚昧之辈,但她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漠视国家与民众的福祉,只在意自己的权力和享乐,这最终加速了大清的灭亡,也注定了她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