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明朝中期的官员,出生在河北任丘。他的父亲李蓕是进士出身,曾任莱州知府。李时在弘治十五年参加科举考试并顺利中榜,成为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随后授予翰林编修职务,正式步入仕途。
在正德年间,李时晋升为翰林侍读、右谕德。到了嘉靖年间,他又被任命为讲官,并迅速升任侍读学士。嘉靖三年,李时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后因守丧暂时回家。守丧期满后,他出任户部右侍郎,随后又改任礼部右侍郎。不久,李时取代方献夫,成为礼部尚书。
李时的性格为人谦和、恭敬。朝堂之上,当许多大臣意见不合,争论激烈时,李时常常采取中立的立场,展示出两种不同的观点,等待嘉靖皇帝作出最终决定。正因如此,李时的处事风格得到了嘉靖皇帝的深深喜爱,也使得朝廷内部对他无太多反感。李时的忠诚和稳重,令嘉靖皇帝十分欣赏,因此他被赋予了密封上书的特殊权力,可以直接上奏军国大事。
嘉靖十年七月,京城四郊的祭坛落成,李时被任命为太子太保。那时,午门被雷电击毁,彗星从东边的井宿显现,李时随即上书请求皇帝下令召集大臣反省修身,并建议谏官上书,提出政治上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案。嘉靖皇帝认为此类事务应当由专责的给事中和御史来处理,因此未采纳李时的建议。
同年秋季,桂萼前任内阁大臣去世,嘉靖皇帝遂任命李时为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朝政事务。当时,另一位内阁大臣张孚敬已被免职,内阁仅剩李时与翟銮。李时虽为后进,但因其谦逊之德,最终坐上了更高的位置,两人相互谦让,和气相处,未曾发生冲突。
次年春,张孚敬复职,性格强硬的他往往独断专行,李时在处理政事时始终小心谨慎,不敢轻易提出反对意见。随后,方献夫也被召入内阁,他与李时性格相投,二人合作愉快。
不久后,彗星再次显现,嘉靖皇帝召见李时等人,指示他们要反省自己的过失、修身养性,并顺便提到国家缺乏人才。李时回宫后上书,提出要加强政治稳定、注重人才的培养、慎重使用刑罚等建议,还特别提到了因“大礼”之争被罢官的大臣们。虽然嘉靖皇帝内心不悦,但他依然以表扬的口吻做出回应,并未采纳李时的建议。
嘉靖十二年,翟銮暂时离职回家守丧,方献夫退休,内阁大臣中只剩下李时与张孚敬。李时在许多问题上始终随张孚敬的意见行事,性格温和、顺从,不轻易反对,张孚敬也宽容待之。张孚敬退休后,费宏重新入阁,但很快便去世,李时只能独立担任辅臣。
李时为人宽厚待人,既不追求权势,也不争名夺利。随着他逐渐在内阁中独当一面,他愈加注重清净治国,稳重地处理一切事务。嘉靖皇帝经常召见他于便殿,亲切咨询政务,李时的建议通常以忠诚和厚重为基础,朝中的大臣们也都认为他是位仁德的良臣。
李时的仕途渐渐攀升,先后被任命为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随着夏言的入阁,嘉靖皇帝对夏言的宠信逐渐加深,而李时则宽容大度,始终不与其对立,而是将许多事务交由夏言处理,因此夏言也容纳了李时。尽管李时未能像张孚敬和夏言那样得到皇帝的极度宠信,但嘉靖皇帝对他的信任从未动摇,李时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依然稳固,这一点是张孚敬与夏言无法企及的。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李时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皇帝追赠他太傅,赐谥号“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