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有云:久而国强者,未曾见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任何规模庞大且持久的战争,无论是发生在大国还是中小国家,都会带来巨大的战略负担。这类战争不仅能导致人力资源的迅速流失,还严重影响经济和民生,一旦局势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的广泛动荡,最终导致国家体系的崩溃,落得一个因战争而灭亡的惨痛结局。历史上,此类教训屡见不鲜,但令人遗憾的是,依然有许多好战的实体未吸取教训,反复走入同样的误区。在全球范围内,这一悲剧的剧本不断重演。因此,有人总结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人类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获得的最大教训,便是始终未能吸取教训。比如,在当今某个地区的小霸权国家,尽管其全国总人口仅有一千万,却不惜动员40万大军,对一个小小的反抗区域进行毫无保留的毁灭性打击。那么,其本身的人口和经济规模,真的能支持这40万大军长期持续作战吗?
如果回顾历史上全球的战争史,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在历史上,有类似的案例可以借鉴,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战国末期的长平之战。那时,赵国在老将廉颇的指挥下,集结了40万大军于上党地区,抗衡实力强大的秦军东进。廉颇采取了一系列坚守阵地、坚壁清野的战略,让秦军的强大部队在长达近一年时间里几乎寸步未进。此时,秦国虽然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散布谣言,称秦军并不惧怕老将廉颇,但却对年轻的赵括心存忌惮,最终赵王轻信了这些谣言,竟然让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担任了主帅,并发出命令要求主动进攻。结果,赵括在战斗中被乱箭射杀,赵国倾尽国力集结的40万大军全部被坑杀!自此之后,关东六国再也没有实力与秦军正面交锋,秦国的统一步伐变得只是时间问题。历史上普遍认为赵王的决策失误,加之轻易更换将领导致赵军全军覆没。然而,却鲜有人提到,彼时的赵国根据当时的实力,根本无力让40万大军再坚守一年,因为当时赵国只有约700万人口;如果再让廉颇带领40万大军长期抵御秦军,结果将是赵国内部因粮食短缺而使人相继饿死。因此,赵王不得不迫使廉颇下台,另派他人冒险一试。即便不是赵括这一位遭受历史责难的背锅侠,必定也会有其他无辜者落得相同的命运。由此可见,对于人口少于几百万的国家,长期维持40万大军的做法,往往是一场国运浩劫。显然,目前这位区域小霸权几乎也没有能力单凭自身的经济和军工实力,持续维持40万大军进行超过三个月的攻击。必然会迫切依赖于其最大的支持国,源源不断地提供从基本生活物资到炮弹、导弹等各类军事装备。然而,当前的时机显然并不合适,因为重型战争已经持续超过18个月,巨大的消耗几乎耗尽了超级大国内部的炮弹储备。现在的炮弹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支持同时应对两个战场的巨大消耗。虽然可以通过轰炸暂时填饱肚子,但即使将整个反叛区域轰炸至一片狼藉,也无法彻底解决根本问题。有必要在地面继续冒险深入攻击。如果不能在三个月内完全解决,那么势必会重蹈第一次车臣战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