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刚刚打响,国内的局势异常紧张。由于优先保障前线志愿军的物资供给,再加上各地的剿匪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百姓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还没有经历太多的改变,但依旧面临着艰难的挑战。
在这动荡的时光里,28岁的腾久翔正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抉择。他从家乡赶到北京,原本是希望能够得到远在首都的父亲滕代远的援助。腾久翔的家境困顿,父亲在他年幼时便离开了家乡,直到最近他才从一封信中得知,父亲在北京已官至铁道部部长,并且拥有了新的家庭。这个消息让腾久翔感到深深的不安,因为从记事起,他便未曾见过父亲,对于父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几乎是空白。父亲的离去,似乎让腾久翔从未有过任何父爱的滋养,甚至一度以为父亲早已死于战乱。然而,随着滕代远的信件到来,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父亲如今已是位高权重的官员,且已有了新生活。腾久翔心中的困惑和失落难以言表,自己去找父亲请求帮助,究竟会得到怎样的回应,谁也无法预料。
尽管心中没有太多的把握,腾久翔还是鼓起勇气,决定踏上这趟未知的旅程。他知道,事情可能并不简单,便提前写信通知了父亲,并得到了父亲的回复同意。他带着家乡的特产,怀着忐忑的心情登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然而,到了北京后,他却感到自己仿佛是从乡村走到了一座陌生的大城市。在这座曾是帝都的城市中,火车上的人们衣着得体,而腾久翔依然穿着一身朴素的农民装束。这样的差距让他更加自卑,他不禁心生疑虑:若是父亲见到自己,是否会嫌弃自己这样的人呢?
尽管心里充满了不安,但腾久翔还是硬着头皮来到了父亲信中的地址。刚踏进北京的街头,他就感到自己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他赶紧加快脚步,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尽早见到父亲,解决家中的困境。然而,路上尘土飞扬,他的衣服上顿时沾满了灰尘,看起来显得更加狼狈不堪。当他终于站在铁道部的大门前,面对着巍峨的建筑,他心中不仅充满了疑惑和不安,甚至连怎么开口都不知所措。就在他徘徊不前的时候,一名卫兵察觉到了他的异常,主动走上前询问。
“你站在这里做什么?有事找人吗?我们这里不收礼。”
卫兵瞥了一眼腾久翔手里提着的篮子,脑海中开始浮现一些猜测。腾久翔迅速回应:“不是的,我是来找我父亲的。这是他给我寄来的信,叫滕代远。”卫兵听后心生疑虑,滕代远如今是铁道部的部长,并且已经成家立业,而眼前这个人看起来年纪大约和他孩子们差不多,甚至还大了些许。出于谨慎,卫兵决定先去报告。
腾久翔在大厅里等了片刻,手中紧握着篮子和其他东西,他站在光洁的大理石地板上,显得十分局促和不自在。好在,杨秘书很快就把他叫了进去。杨秘书并未给他太多的等待,而是直接开始了接待:“滕部长正在开会,不过有几件事需要你先回答一下。滕部长有交代,来认亲的人,我得先考你几个问题。”腾久翔虽然有些忐忑,但他明白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程序。
秘书一边用笔记录,一边开口提问:“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腾久翔如实回答:“腾久翔,民国十一年生。”杨秘书又问:“那你说你父亲是滕代远,你母亲叫什么名字?家里现在几口人?”腾久翔回答道:“母亲叫谭红玉,家里现在有七口人。”接着,杨秘书继续提问:“家里大门朝哪个方向?门前有几道石阶?”这些问题显得有些琐碎和无关紧要,但腾久翔心里知道,自己只能耐心回答,不能表现出不耐烦。他沉默地答完所有问题,虽然心情已经从紧张转为愤懑,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来。
杨秘书拿起他回答的记录,撕下纸条,走出房间去转交给另一个地方。不久后,他又回来,语气稍微缓和:“抱歉,刚才可能让你不太舒服。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保护首长的安全,不要误会。刚刚已经通知了,接下来我带你去见他。”腾久翔听后,心情稍微放松,但依旧有些不安,随杨秘书走进了另一间房。
房间里坐着的那位中年男子,虽然头发有些花白,但和腾久翔的面容十分相似。看到父亲的那一刻,腾久翔心里一阵复杂的情感翻涌。“久翔,真对不住,先坐下吧。家里人都好吗?”滕代远的语气很温和,似乎没有什么隔阂。腾久翔看着面前这个亲切的父亲,不禁心头一酸,他如实地告诉父亲家中的情况,但心里依旧不解,为何父亲这么多年都未回过家,甚至有了新的家庭。滕代远稍显迟疑,沉默片刻,才开始讲述自己与母亲谭红玉的过往。
滕代远坦言,自己与母亲的婚姻并不美满,最初的结合也是父母的逼迫,双方并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随着革命事业的推进,他和母亲的关系渐行渐远。滕代远回忆起年轻时的革命经历,特别是在苏联留学时认识了林一,并最终与她结为连理。林一身体不好,但她一直支持滕代远,甚至要求他戒烟。于是,两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结为夫妻,生育了四个孩子,家庭和睦。
腾久翔听到这里,心中的疑惑渐渐解开,但他依然有些难以启齿地提起请求。滕代远带着他游览了北京的名胜,陪伴了他两周。然而,这段短暂的父子时光,腾久翔依旧无法舒展心中的疑虑,他依然惦记着老家需要支援的家人。最终,他鼓起勇气提出,希望父亲能帮忙解决工作问题。滕代远叹了口气:“你知道的,我是共产党员,这种事是不可能的。”他柔和地抚摸着腾久翔的头发,补充道:“再说了,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和你的妻儿,如果你来我这里工作,他们就见不到你了。”
最后一天,腾久翔准备离开北京时,滕代远递给他一个包裹,里面全是他的一些旧衣服。腾久翔深深叹息,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带着这些衣服回到了家乡,虽然生活依旧艰难,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父亲并非没有帮助他,而是一直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坚守自己的原则。
多年后,腾久翔听闻父亲病危,再次来到北京。到了医院,他看到父亲正在床上啃着一个简单的红薯,虽然是铁道部的部长,但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那一刻,腾久翔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他从未抛弃自己的原则,也没有过多的富贵享受。“为人民服务”是滕代远给他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