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萧军在风餐露宿了二十多天之后,终于踏上了延安的土地。疲惫的他原本计划着赶紧进入延安陕甘宁边区的招待所,好好休息一番,恢复体力。然而,命运却让他在不经意间遇到了阔别多年的好友丁玲。两人见面,彼此的心情立刻被唤醒,萧军的疲惫似乎瞬间被好友的出现所冲淡。
与丁玲道别后,丁玲随即向毛主席汇报了萧军到达延安的消息。毛主席对这个由鲁迅亲自培养起来的作家相当重视,立刻派了办公室秘书和培元前往招待所探访萧军。在交谈时,和培元问萧军:“你愿不愿意见见毛主席?”这时的萧军,虽然才年轻气盛,却对毛主席并没有太多了解。他看似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见,我只是路过而已。”这个拒绝出乎了和培元的预料。那么,萧军此行为何不愿与毛主席见面?毛主席为何要邀请他见面?两人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回到1936年,这一年对中国文坛与民族来说,都充满了沉痛的意义。鲁迅在上海逝世,留给后世无尽的思考与缅怀。鲁迅的女儿周海婴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时提到:“那天,一个高大的汉子没有丝毫犹豫,猛然扑到父亲床前,跪倒在地,像狮子一般,痛哭得震天撼地,久久不愿站起。”这个痛苦悲伤的场面中的人物,正是萧军。
萧军,原名刘鸿霖,生于1907年,辽宁省。那个年代的东北文化贫瘠,文人稀少。为了弥补自己未能给予儿子更好未来的愧疚,萧军的父亲给他买了各种书籍,希望他能够成才,做个文人,甚至能“当大官”。然而,萧军从小却热衷于刀枪,不愿意读书。他曾坚定地说:“我才不读书,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拿起刀枪来得痛快。”他不爱读书,家境贫寒的他也只读过小学。
18岁时,萧军参军进入吉林,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虽然担任了见习官、军士以及武术助教等职务,但这些都是些“闲职”,并未能让他如愿成为一位英勇的战士。实际上,他并没有体力去承担枪械的重担,甚至连跑步都吃力。这样无所作为的军旅生涯让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这种生活,于是转向了文学创作,开始钟情于诗歌。
1934年,萧军完成了《八月的乡村》,在这部作品中,他以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东北人民保卫家园、为民族解放奋勇杀敌的精神。这部作品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仅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强烈共鸣,也深深打动了长征中的红军战士。董必武回忆长征时曾提到,《八月的乡村》在长征途中被传阅,士兵们为了能够继续阅读,竟然一页一页地撕下来传递,即使条件艰苦,士兵们的热情依旧高涨,信念未曾动摇。
正因如此,萧军与鲁迅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完成作品后,萧军向鲁迅寄去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鲁迅看过《八月的乡村》后,认为这是一篇真正的革命性作品,随即为其作序,并鼓励萧军继续创作,亲自担任他的文学导师。
然而,萧军的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36年,张春桥在《大晚报》的副刊《火炬》上发表了一篇批评《八月的乡村》的文章,对其进行讽刺。萧军天性直率,脾气火爆,根本忍不下这样的侮辱,决定与张春桥约架。经过一番打斗,萧军的文坛声誉大受影响,陷入了被孤立的局面。在此期间,他感到孤独与迷茫,开始反思自己的性格是否需要改变。于是,他向鲁迅请教:“老师,我是否该改改自己的野性?”鲁迅的回信给了他宽慰:“我认为不必故意改。”鲁迅认为,作为作家,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本性,因为只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1936年,鲁迅逝世,对萧军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失去了他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随着国内外的战乱与动荡,萧军长期处于流亡状态。直到1937年,中共中央迁至延安,成为革命圣地。此时,萧军也决定前往延安,进行一番新的尝试。
虽然他本意只是路过延安修整,但毛主席的邀请让这一切发生了变化。毛主席素来有个习惯,对于所有曾与鲁迅有过交情的人,他都会亲自接见,谈话并表达关怀。萧军作为鲁迅的学生,自然也不例外。毛主席听闻萧军到达延安后,立刻派和培元去探望。
萧军当时并未意识到毛主席的厚爱,他明确拒绝了与毛主席见面的邀请,表示自己只是路过而已。丁玲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生气,劝说萧军:“既然来了延安,机会难得,毛主席亲自邀请你见面,怎么能错过呢?”萧军心中一震,意识到拒绝毛主席的邀请有失礼貌,于是勉强答应了丁玲的劝说,决定去见毛主席。
然而,没等他主动去拜访,毛主席已经主动上门。面对毛主席亲自前来,萧军十分惊讶,也深受感动。这种真诚与关怀,萧军以前从未感受到过。他与毛主席握手寒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在随后的谈话中,毛主席亲切地关心萧军的身体状况,问他到延安的感受,并提到了鲁迅的事,让萧军逐渐放下心防。此时,萧军开始称毛主席为“大哥”。
经过这一番交流,萧军对毛主席的深厚情谊感到非常感动,也对自己之前的偏见与冷漠感到羞愧。和毛主席共进午餐时,他也逐渐意识到,毛主席的心胸宽广,待人接物非常和蔼可亲。与毛主席相比,萧军自己内心的狭隘与急躁显得如此可笑。
尽管如此,萧军依旧保持着独立思考的个性。在一次宴会上,他公开表达了自己不同意“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点,主张文学应保持自由与纯粹。这样的言论引发了与其他领导人的不和谐,最终导致了萧军与延安主流文艺思想的冲突。但尽管如此,他在延安的日子依然充满了热情与收获,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甚至参加了陕北公学的开学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