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中国近现代史进入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治理阶段。然而,在民国的初期,国家的政治局势充满了动荡,陷入了新军阀的混战。特别是在这些新军阀中,有四个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他们分别是蒋中正(即蒋介石)、桂系、冯玉祥和阎锡山。蒋中正是民国的著名领袖,冯玉祥和阎锡山则分别代表了西北和山西的地方势力,而桂系并不是指一个单一的人物,而是指李宗仁和白崇禧所领导的一个新兴军阀集团。
在桂系军阀中,李宗仁的地位无疑比白崇禧更为重要,甚至在民国后期,桂系的势力一度强大到将蒋中正从总统宝座上挤下,而继任总统的,也正是李宗仁。那么,为什么在桂系中,李宗仁能够获得领导地位,而白崇禧并没有取而代之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
民国历史上,桂系军阀可以分为老桂系和新桂系两大派别。李宗仁和白崇禧属于新桂系的代表人物。无论是老桂系还是新桂系,实际上都对北洋政府抱有深刻的不满情绪。北洋政府虽然对桂系军阀存有敌意,但由于其内部在袁世凯去世后的纷争和权力斗争,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整顿南方的桂系。
民国十三年(1924年),桂系发生了权力更替,李宗仁和白崇禧联合推翻了原本由老桂系控制的广西。历史上通常将李宗仁与白崇禧与老桂系区分开来,原因在于李、白二人是响应孙中山号召的,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质,而不像老桂系那样属于传统军阀的阵营。尽管如此,李宗仁和白崇禧推翻老桂系之后,在如何处置老桂系的头目,比如陆荣廷等人,出现了意见分歧。白崇禧主张直接处决这些老桂系人物,但李宗仁却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尽管陆荣廷等人失去了政权,但他们仍然拥有一定的势力。如果贸然处决他们,可能会激起反抗,造成广西的局势更加动荡,对新桂系的统治不利。因此,李宗仁提出宽容的政策,最终取得了共识。
从这一点来看,李宗仁展现了超凡的战略眼光。这也是李宗仁能够超越白崇禧,逐渐掌握桂系领导权的原因之一。虽然白崇禧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素有“小诸葛”的美誉,但李宗仁在军事能力上并不逊色。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李宗仁指挥了台儿庄战役,成功击败了日军,给敌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一战役也使他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望,进一步提升了他的政治地位。
对军阀集团的领导者来说,军事能力和战功是无可争议的“硬通货”,也是李宗仁能够成为桂系核心人物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李宗仁在政治眼光上也远胜白崇禧。在民国后期,二人对民国前途的看法开始产生分歧。白崇禧认为不妨继续折腾,实在不行就去台湾避难。而李宗仁则认为,无论未来如何,都不能选择前往台湾。李宗仁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主要是因为自1927年桂系与蒋介石产生矛盾以来,桂系和蒋中正之间积怨已深。如果桂系的领导人选择逃亡台湾,那就意味着完全失去了独立性,沦为外人庇护下的附庸。李宗仁显然更倾向于坚持独立立场,而不是依赖他人庇护。
从李宗仁和白崇禧晚年的命运来看,李宗仁显然做出了更为明智的选择。白崇禧尽管在军事方面有独特成就,但他的政治眼光和战略思维远不如李宗仁。因此,在桂系的军阀内部,李宗仁的影响力和领导地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