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和隋朝的短命,虽然极为悲剧,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一统大业却为后来的汉朝和唐朝铺设了基础,几乎可视为对大一统王朝的开创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两个朝代功勋卓著,历史上普遍关注的却是它们之后的汉、唐两朝。或许因为秦朝只存在了短短15年,隋朝也仅仅存在了29年,时间之短,使得它们未能有机会在历史上充分修饰自己的业绩。若将这些朝代比作人的生命,秦朝宛如未成年夭折,而隋朝则是年华未满三十便匆匆离世。
这两个朝代的迅速灭亡,成为了历史学家和政治学者研究的经典课题,大家纷纷探讨,为什么这样强大的政权,竟会迅速走向灭亡。时至今日,前人已经从各个角度给出了不少分析。对于秦朝的灭亡,汉代学者陆贾认为,秦朝亡于法治过度,过于依赖严刑峻法,而不注重德治。贾谊的观点与之相近,认为秦朝未施仁政,导致社会失衡。清代学者王夫之则更为尖锐地指出,秦朝亡是因为秦始皇的用人错误,未能选拔合适的接班人。
对于隋朝的灭亡,唐朝的统治者则更为直接地分析,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深知隋朝灭亡的教训,因此在唐朝初期,力图避免隋朝的悲剧重演。他认为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源,在于隋文帝杨坚事事亲力亲为,未能合理分配权力。而魏征则更多地批评隋炀帝的暴政,认为他荒淫无道,最终使隋朝走向灭亡。
我曾提出一个理论来解释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更替的规律:即一个朝代的第二代接班人往往直接关系到这个朝代的兴衰,甚至其重要性往往超过了创立朝代的帝王。如果接班人选得好,能够有所作为,能够稳固大业,那么这个朝代的国祚将大大延长;若接班人选错了,无法继承父业,反而乱作为或者扶不起,朝代的灭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秦朝和隋朝,恰恰都是在二世的掌权下迅速灭亡。如果要追溯责任,秦二世胡亥和隋炀帝杨广无疑是导致这两个朝代灭亡的直接责任人。然而,这种短命的悲剧,最终责任还是要归咎于秦始皇和隋文帝。接班人是他们亲自选定的,尽管选错人,他们依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王夫之的批评尤为犀利,他直言不讳地说,秦朝之所以灭亡,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始皇没选对接班人。他简洁而有力的一句话道出了事关秦朝灭亡的关键:“秦始皇没选对人,秦朝就亡了。”
让我们如果从历史的“如果”角度去思考,假如秦始皇选择扶苏作为接班人,而非胡亥,秦朝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历史记载中,扶苏曾多次向秦始皇进谏,反对过一些极端的政策,比如焚书坑儒等,他认为这种做法会导致天下动荡不安。如果扶苏继位,他可能会适度调整父亲的政策,进行必要的改革和修正,而不像胡亥那样继续疯狂推行严酷的法律。秦朝的体制并没有彻底破裂,若扶苏接位,秦朝的命运有可能会因此得到延续。
隋文帝杨坚同样犯了选错接班人的错误,他废除了贤能的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继承人。杨坚初期施政有道,轻徭薄赋,开创了隋朝的盛世,但他晚年却开始暴政,无法容忍异见,对大臣和百姓实行极端措施,最终酿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杨勇是一个明智且具备治国才能的接班人,而杨广则为奢侈、好大喜功的人物,完全不适合担负国家重任。隋文帝过于轻信杨广,被其虚伪的孝顺所迷惑,最终选错了继承人,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如果我们再对比那些长寿的王朝,其二代接班人往往是那些有能力、能稳定政权的领袖。例如汉朝的文帝刘恒,唐朝的李世民,甚至明朝的朱棣,这些二代皇帝都在继位后通过各自的能力,使得他们的朝代进入了盛世。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等,都是二传手的成功证明。
反观秦朝和隋朝,两者的改革虽然具有开创性,但他们未能有效抵挡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冲击波。秦朝和隋朝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导致了政权的迅速崩溃。反而是这些改革成果,在后来的汉唐得以承接和发扬,最终为中国历史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朝推行的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改革,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而隋朝实施的科举制、完善的兵制等,也为后来的唐朝所继承。虽然秦隋两朝都没能享受这些改革带来的成果,但它们为后来的汉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制度基础,正如高大明亮的灯塔,虽无法照亮当时,却指引了后人的方向。
秦隋两代的短命,正是因为未能承受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而它们的伟大,正源于它们敢于冒险,进行开创性的改革。没有这些改革,后来的汉唐也许并不会如此繁荣。历史的车轮,最终将它们的贡献转化成了后人的财富,虽然他们自己并未活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