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所知的张家口地区,包括蔚州和蔚县,实际上是同一个地方的不同称呼。但在清朝早期,这两者却是明确分开的行政单位。当时不仅设有蔚州,还设有蔚县,且两者的州衙和县衙竟然都设在同一个城里。更复杂的是,蔚州归属于山西省大同府管辖,而蔚县则属于直隶省宣化府管理,两个省的行政界线在这里交错重叠。
由于这种模糊的管辖界限,征收钱粮和抓捕案犯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混乱。此外,在蔚县城南部还有一个名为广昌县的小县,面积仅有三里见方,归大同府管辖。奇怪的是,蔚县城内还设有一个专门管理广昌县广德里的官员,称为广昌巡捡,隶属于宣化府。这种多头管理的体制,可想而知其中的纷乱程度。
这种错综复杂的行政管理体制,竟然在清朝持续了几十年,直到康熙年间也未见改变。直到雍正帝即位后,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亲自过问这场地方纷争。
1727年,即雍正五年十二月初四,雍正皇帝下达一道谕旨,明确指出:“蔚县与广昌的界限问题,朕早已命令直隶和山西两省督抚详细商议并报告,为何至今尚未奏闻?两省交界处的州县合并,对于地方管理大有裨益。譬如蔚州、蔚县的边界,位于直隶保安(今涿鹿)和西宁(今阳原)之间,理应一并划归直隶宣化府管辖,而蔚州辖下的广昌巡捡,应归属于大同府广昌县管理,这样才能划清两省边界。督抚不得各持己见,拖延因循,务必速议速奏。”
面对皇帝的再次催促,户部自然不敢怠慢,立即推动山西和直隶两省的督抚们加快协商。山西巡抚觉罗石麟先行向户部递交了奏折,随后邀请直隶督臣宜思恭刘师恕一同前往京城,在户部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会议最终达成一致,并在雍正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向雍正皇帝上奏:
“关于皇上谕旨之事,臣等会议审议,山西巡抚觉罗石麟奏称,蔚州卫县、蔚县及广昌县连界问题纷乱不清,召集直隶督臣宜思恭刘师恕合议后查明,直隶宣化府属蔚县,地处与晋省蔚州交界,界址交错;而广昌县亦被两省分割。每逢钱粮征收、命案缉捕时,互相牵制推诿,极为不便。
皇上洞察秋毫,特颁谕令两省督抚详议归并划界,使管理便捷、界限明晰。
据巡抚石麟与署理直隶总督宜刘二人奏称,蔚州、蔚县分属两省,实属一城。鉴于蔚州地处保安与西宁之间,理应归直隶宣化府管辖。广昌县面积虽小,仅三里,但南属广昌,北属蔚县,县治与村庄交错。蔚县内设有广昌巡捡一员,负责管理广德里,亦在城内。
因此广德里应归入广昌县管辖,由山西大同府负责,督责专一,治理便捷。
本应依照石麟等建议,将蔚州、蔚县均划归直隶宣化府管理,广德里归并广昌县。所有蔚州应征地丁、钱粮、户口、版图、地亩、学校、驿站、夫马等资料,由石麟逐项核查造册,移交直隶总督。广昌巡捡所辖户口、地亩、钱粮亦应分明造册,交晋抚管理,并将清册送部核查。”
经雍正皇帝批准后,此方案于雍正六年六月二十六日正式实施,蔚州和蔚县分别归属两省的混乱局面才得以改变。
然而,蔚州和蔚县仍同时存在于同一座城中,地方官员的管理职责依然交叉,互相牵扯、推诿的现象没有根本解决。直到乾隆二十二年,也就是30多年以后,这一问题才被彻底清理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