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27日,陈坊仁将军在北京逝世,年仅51岁。得知这一噩耗,杨成武深感悲痛,泪流满面,亲手写下一幅挽联,简洁而深刻地概括了陈坊仁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
“血战湘江”舍身救人,高风亮节永留英名;
“奇袭白虎”斩首匪首,神勇奇功载入史册。
那么,陈坊仁将军一生中到底有哪些不凡的传奇故事呢?
陈坊仁1916年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永丰乡永丰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的洪流席卷中国南方各省。虽然国共两党曾短暂合作展开北伐战争,但很快蒋介石叛变革命,共产党为不甘失败,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斗争,奋力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到了二十年代后期,红军的革命火种传播到了江西兴国这片热土。看到红军打击土豪分田地,为农民带来希望和幸福,年仅14岁的陈坊仁毅然报名加入红军,成为红一军团的一员,投身于中央苏区多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10月,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展开战略转移。长征初期,这种错误思潮依然主导,使中央红军不得不突破敌军四道严密封锁线。其中,湘江战役是最为惨烈的一战,中央红军兵力从8万多人锐减至3万人。正是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陈坊仁冒死救下了杨成武。
当时,杨成武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敌人根据他佩戴的手枪判断他是红军指挥员,急欲生擒。危急时刻,陈坊仁率部奋勇阻击,配合红四团将杨成武成功救出。此后,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成为生死之交。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坊仁被编入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担任营长,在晋察冀地区坚持了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他活跃于华北战场,参加了石家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陈坊仁率领的九旅圆满完成歼敌任务,获得中央的通电嘉奖,朱德总司令赞誉这是“夺取大城市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抗美援朝,陈坊仁先后两次率领第六十六军和第六十八军赴朝参战。当时杨成武已成为兵团司令员,对这位曾救自己命的战友大加赞赏,称赞说:“这是二十兵团战史上一场令人满意的接防战役。”
特别是在1953年7月,陈坊仁率领的第六十八军一举歼灭了被称为“白虎团”的敌军团部,并缴获其团旗。杨成武再次高度评价陈坊仁“意志坚强,善于谋划,机智果敢”。
回国后,陈坊仁调任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并在1955年授衔为少将,成为一名开国少将。随后升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多年征战使他的身体大受摧残,1962年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得知病情,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杨成武立即联系北京医院专家赶赴济南进行救治,成功挽回了陈坊仁的生命。
然而,此次重病使陈坊仁身体状况持续虚弱。终于,1967年6月27日,陈坊仁在北京病逝,年仅51岁。
陈坊仁去世后,杨成武亲自主持追悼会并致悼词,写下那幅感人肺腑的挽联。追悼会还吸引了三位元帅的出席,叶剑英、聂荣臻和徐向前的到来,显示了中央对陈坊仁将军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他与开国元勋们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