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的去世发生在1908年10月,紧接着慈禧太后的死也随之而来。这一连串的事件令众人感到错愕。光绪皇帝的死因一直扑朔迷离,而普遍的看法认为慈禧太后在自己生命垂危时,不愿死在光绪之前,因此可能在暗中操控了光绪的死亡。然而,满清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其回忆录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光绪的死与另有其人有关,责任并不完全归咎于慈禧。
尽管慈禧太后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策划光绪死亡的嫌疑人,但除此之外,其他相关人物的参与则显得难以置信。由于慈禧和光绪有着深厚的亲戚关系,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两人有着建立母子关系的基础。光绪的成长也一直离不开慈禧的扶持。自从同治皇帝去世后,慈禧便没有了亲儿子,便将年仅三岁的光绪立为皇帝,由她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起初,光绪与慈禧的关系较为和谐,尤其是在“戊戌变法”前,慈禧不仅支持光绪的发展,还特意请名师教导他。当光绪满十八岁时,慈禧甚至愿意放权,将政务还给光绪,尽管实际大权仍由她掌握。但光绪皇帝开始接触改革派人士,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推动维新,慈禧虽初时未强烈反对,但始终警告他不要急于求成。然而,最终光绪与慈禧的矛盾激化,尤其是光绪支持的维新派试图调兵入京、挟制慈禧的行为,令慈禧视其为背叛之人,从而对光绪产生了极大的敌意。
自此之后,慈禧便心生杀机,虽然她并未立刻下手,但她的敌意明显。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若没有西方列强和慈禧身边大臣的反对,光绪或许早已死于非命。为了稳定政局,慈禧暂时保住了光绪的性命,但她对光绪的软禁与不作为让他日渐衰弱。光绪在瀛台被严密监视,几乎与外界隔绝,连治疗他的外国名医也被慈禧拒之门外。尽管外界提出治疗方案,慈禧对光绪的病情从不真正关心,反而通过种种手段拖延和消耗他的生命。
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逃亡前还命人处决了光绪深爱的珍妃,将她推入井中淹死。这一行为无疑加剧了光绪的悲痛与失望,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最终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1908年,慈禧在颐和园看戏时突发痢疾,身体本已虚弱,再加上患病让她意识到时日无多。她自觉无法再控制政局,因此决定在自己死前解决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去世后,慈禧迅速为溥仪的继位做了安排,将其立为继承人,并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以掌控朝政。从这一点看,慈禧显然已经预见到光绪的死期,并做好了安排。而溥仪在回忆录中提出,虽然光绪的死很可能是被人所害,但责任未必在慈禧太后身上。
根据给光绪治疗的太医所述,光绪的病情并未危及生命,他的死因显然来得过于突然。光绪的宫中太监也回忆称,光绪在去世当天上午仍下旨召集名医为其治病,然而到了下午,他却猝然去世。更有太监透露,光绪在临终前所服用的一剂药来自袁世凯,而袁世凯曾因“戊戌变法”事件与光绪产生过矛盾,因此有动机加害光绪。然而,这一说法也存在问题。虽然袁世凯当时是军机大臣,但他要将毒药送入光绪之手依然十分困难。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早已为溥仪的继位做了准备,这似乎表明她已在考虑如何将光绪除掉。
光绪的起居注官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写道,光绪听闻慈禧病重后,露出了一丝喜色,这也引发了慈禧的怒火。她恼怒地说道:“我不能死在他前面。”于是,她指示亲信太监对光绪下毒。多年后,光绪的陵墓在修缮过程中被检查,证实他死于砒霜中毒。
尽管至今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光绪是由谁所害,但种种线索表明,慈禧的嫌疑最大。光绪的突然去世,无疑加速了清朝的衰败。如果慈禧去世后,光绪得以复职,清朝或许能够延续下去。然而,慈禧的死前决定和她对光绪的死结,最终彻底断送了清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