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什么“帮苏联”或者“帮德国”的说法,国家间的关系无不围绕着“利益”二字展开。
这就好比人际关系一样,关键在于“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哪种帮忙能带来更大利益,自然就会被选择,美国选择支持苏联,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的考量。
首先,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美国认为德国的侵略行为对整个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平衡构成了极大威胁。整个欧洲大陆几乎都被纳粹铁蹄践踏,如果苏联沦陷,试想当时的地图格局——德国横扫苏联后,中国还能顶得住德日两国的夹击吗?更不用说非洲大陆,现如今非洲国家的军备即使先进,碰上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恐怕也难逃一败涂地的结局。
作为盎格鲁-萨克逊族裔的美国人,其根基是大不列颠。看一看“约翰牛”的野心:19世纪末,正当查尔斯·迪尔克宣称“优等种族整体上有可能摧毁劣等种族,撒克逊王国将在不确定的斗争中崛起”时,大英帝国正处于殖民扩张的巅峰期,成为一个跨越全球的“日不落帝国”,沐浴在前所未有的辉煌之中。那个时代,世袭王权、政治文化精英、经济巨头、秘密兄弟会和特工组织紧密结合,组成一个强大的精英网络,痴迷于探讨如何将帝国永续扩展至地球每一个角落。最优的战略路径是什么?1870年,罗斯金在51岁生日当天于牛津大学谢尔顿剧院发表著名演讲,深刻影响了历代盎格鲁-撒克逊帝国的精英建造者们:
“英格兰的年轻人,你们是否愿意让你们的国家再次成为国王的王座,一个掌握统治权的岛屿,全世界的光芒之源,和平的中心?这是英格兰必须完成的使命,否则她将灭亡。她必须尽其所能快速且远距离地建立殖民地,由最精力充沛、最杰出的人组成队伍;占据所有肥沃的荒地,教育殖民者,首要美德是忠诚于国家,目标是推动英格兰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强权。”
若轴心国完成对欧洲和亚洲的统一,美国还能分得一杯羹吗?恐怕也只能剩下偏远的非洲和北极地区了……更可怕的是,若“那个小胡子”统一了地球,虽然美国工业实力世界第一,但若纳粹掌控如此庞大的资源,局势真的难以预测。
回顾一战后,巴黎和会上美国未能获得实质利益。为何?尽管美国是协约国的重要成员,对胜利贡献巨大,但巴黎和会在英法操控下,拒绝满足美国的利益诉求,美国在国际联盟中也缺乏话语权。面对英法这两大老牌列强,美国依然是个“菜鸟”。直到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才赢得了外交上的重要胜利。会议确定了各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英国和美国各为5,日本3,法国和意大利1.75。条约对战舰类型和海军基地都做了严格限制。
这个结果应被视为美国和日本的胜利。美国通过条约被正式承认可建造与英国等量的战舰,也意味着其被认可为世界头号海军强国之一。不过,这结果仍未完全符合美国的期望。
正如俗话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老大的小弟也不是好小弟”。此时,美国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约翰牛。英国拥有庞大的殖民地,英镑是国际硬通货,伦敦是全球金融中心,这些都让美国垂涎欲滴。因此,美国用尽心机推出各种政策。
通过《租借法案》,美国让英国深陷债务泥潭,不仅帮助美国收回了战前37亿美元的债务,还使美国成为最大债权国。欧洲19个国家合计欠美国超过100亿美元,纽约由此逐渐崛起为全球金融中心。
配套法案《怀特计划》主要包括:
一、成立事实上的全球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旨在战后提供大额贷款以稳定全球货币体系;
二、IMF的储备货币和认缴资本只能是黄金和美元,美元与黄金挂钩,而英镑、法郎、马克等货币则与美元挂钩。
这意味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的货币实际上是美元。战后,全球各国从IMF获得的贷款均以美元计价,各国只有先获得美元,才能发行相应数量的本币。可以说,黄金是“爹”,美元是“妈”,英镑、法郎、马克等则是美元的“儿子”,受制于美元体系。怀特计划其实就是一份详细的说明书,指导战后美元如何统治全球金融。
基于当时只有英国有能力和美国抗衡,怀特计划的核心目标也聚焦于削弱英国,打压英镑。虽然英国强烈反对,但美国财政部回信表示:请唐宁街的绅士们清醒点,旧殖民统治时代已过,美国不会再容忍这样的格局。美国人语气一下变得很强硬。
美国主张:二战后应进入新时代,英法应允许印度、马来西亚等殖民地独立,全球各国无论大小一律平等,自由贸易;至于全球金融使用英镑还是美元,应由各国自己决定,而非英国和美国私下瓜分。表面上美国冠冕堂皇,让英国尴尬,但实际上,美国凭借其拥有75%全球黄金储备和56%世界GDP的超强实力,美元必将成为全球首选的自由贸易和金融货币。美国根本不甘与英镑平分天下,它要的是美元独霸。
二战中,英国耗尽黄金储备及几乎所有海外资产,还欠美国220亿美元巨额债务,利息都还不起。为了帮助英国渡过难关,美国提出再贷款44亿美元的方案,但附加条件极为苛刻,必须批准布雷顿森林会议制定的《怀特计划》,并履行《租借法案》第七条。
条件包括:
第一,承认美元与黄金等价,美元成为战后全球货币霸主;
第二,废除大英帝国的帝国最惠待遇,减少贸易壁垒,允许英联邦印度、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实现民族自决和独立,让美国商品自由进入这些地区;
第三,取消英镑外汇管制,允许上述国家自由兑换英镑为美元。
这三个条件实质上就是要英联邦政治解体,英镑势力范围收缩到英国本土,美元填补全球金融真空,彻底终结英镑作为战前全球货币霸主的地位。
这些条件虽如饮鸩止渴,却是当时大英帝国不得不接受的,因为它急需这笔贷款来修复国内经济创伤,平息社会动荡,避免政权更替。
各位,看看美国从中获取的利益有多大,但前提是同盟国必须赢得胜利。就像投资一家公司,前期投入巨大,如果公司倒闭,那投入白费。故此,美国必须支持苏联。
这也类似如今的俄乌战争,谈判难以达成,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在背后推波助澜。但随着战争拖延,各方资源消耗殆尽,局势或许已接近临界点。
反过来,为什么不支持德国?因为一旦德国统一欧洲,对志在称霸的美国来说,将是极大威胁。比如俄乌战争爆发,背后有人推波助澜,本意是打破欧洲防御独立,迫使欧洲依赖美国驻军。“懂王”准备撤军时,突然局势恶化,只得继续驻军,令欧洲陷入分裂状态,方便美国掌控。
南联盟战争同样是为了维护美元霸权。欧元的诞生威胁美元地位,战争导致资本纷纷流回美国。打伊拉克、利比亚,所谓生化武器只是幌子,核心是阻止石油交易去美元化,直到满足为止。
希特勒的野心更为明显。1937年11月5日,德国柏林举行的会议上,希特勒与外交和军事高官讨论未来扩张战略,这就是著名的《霍斯巴赫备忘录》。文件明确纳粹的目标是全球称霸,分三步走:
第一,解放德意志人,建立“大德意志”核心基地。此步已完成;
第二,击败法国,消灭苏联,夺取欧洲霸权,为称霸世界奠基。希特勒虽看重西欧的英法(认为日耳曼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都属雅利安民族,但必须由他领导),却将东欧斯拉夫人视为蛮族,要消灭他们,抢夺土地,这也是德国在东欧军队残暴的根源;
第三,若苏联被打败,向海外扩张,战胜英美,建立一个以德国为核心、由先进西欧民族统治的全球帝国,取代战后英法美占据的殖民体系。
“道不同不相为谋”,德国和美国怎么可能达成协议?所以美国选择帮助苏联,顺带获得了“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名声。
以上内容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如有不妥,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