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陈毅来到山东接管部队,此后华东野战军的十大司令都对他心服口服,俯首听命。当时,罗荣桓是山东局的政委,凭借其出色的领导才能,他在短短几年内迅速稳固了政权,山东成为了革命的重要根据地。在罗荣桓的指挥下,队伍的规模一度扩大至百万之众。然而,正当他取得巨大成就之时,中央却决定调他前往东北。
罗荣桓因其对士兵如父如兄的关怀,深得士兵们的爱戴与信任。因此,当部队得知他将被调离的消息时,许多人都表示出深深的不舍。然而,中央意识到接替这一重要岗位的人选,必须是同样具有卓越领导力的优秀人物。因此,挑选罗荣桓的继任者,成为了一个关键而艰难的决定。
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战场上已处于败局,而中共和国民党之间的战斗却已成定局。中央及时召开了中共七大,部署未来的战略,尤其是针对即将到来的国民党进攻。毛主席在会上强调了东北的重要性,指出这是中国的工业重地,煤矿和石油资源丰富,而且地理位置优越,掌握东北就意味着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经过多番讨论,党中央最终决定将罗荣桓调往东北。考虑到山东是工农红军的根基,罗荣桓在山东的部队大多是他亲自培养和指挥的精锐之师,他带着六万精兵前往东北。这支队伍的强大使得中央担心,若国民党乘机进攻山东,势必带来严重的后果。于是,如何选择一位能够稳住山东的将领,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众多优秀将领中,中央首先考虑的是从山东军区内部进行调整。黎玉和陈士渠是最有可能接替罗荣桓的人选,但他们的资历与罗荣桓相差甚远。若让他们担任总指挥,恐怕会面临士兵们的不满,甚至可能引发内部分裂。毕竟,一支军队最忌讳的就是缺乏权威和凝聚力。因此,中央决定暂时搁置他们的调任。
就在此时,毛主席提出了一个新的选择——徐向前将军。徐向前为人直率,作战勇猛,抗日战争时期他为驱逐日军立下赫赫战功,且国民党对他了解不深,若两军对阵,徐向前的出奇制胜有可能令敌人措手不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徐向前当时因重病在家休养,无法履行毛主席的重托。于是,毛主席只得再次翻看人选名单,这时,陈毅的名字吸引了他的目光。
1945年,陈毅正担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主要负责新四军的政治工作。虽然陈毅以政治工作见长,但他在指挥作战方面同样卓有成效。例如,在“反扫荡”战役中,陈毅成功指挥部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击溃了敌军,获得了极大的战果。此外,陈毅加入共产党时间比罗荣桓早,资历深厚,他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革命家。
陈毅出生于四川省乐至县,少年时期便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公,早早树立了改变中国的理想。1919年,陈毅与蔡和森在法国结识,并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在蔡和森的影响下,陈毅逐渐成熟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回国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1928年,陈毅与粟裕在井冈山与毛主席成功会师,毛主席非常欣赏他,任命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军委书记。这一任命既是对陈毅的高度认可,也为他之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陈毅的军事才能和革命经验都足以使他接任罗荣桓的职位,毛主席立即派人将调令送到陈毅手中。陈毅接到调令后,并不惊讶,他深知山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沂蒙山脉等老根据地外,山东的战斗形势将决定革命能否稳固。1947年1月,陈毅正式接管山东军区。
陈毅上任的同时,国民党也有所动作,蒋介石派遣十万大军企图趁机攻占山东。他认为,罗荣桓调走后,山东群龙无首,必定会陷入混乱,因此他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然而,陈毅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稳住军心,他与罗荣桓的三位得力干将——王建安、聂凤智、许世友等人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听取他们的作战意见。
尤其是与许世友的合作,使得陈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战斗方针。许世友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陈毅经过理性分析后,采纳了所有有助于部队作战的方案。然而,尽管如此,陈毅依然面临不少质疑和不满。一些老将们对他这样一位曾从事政治工作的文人并不看好,认为他在战场上的指挥能力欠缺。然而,陈毅却从不气馁,他的坚定和果敢逐渐获得了他们的尊重。
同年,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王耀武率军攻打津浦铁路。在开战前,陈毅对敌军进行了详细分析,尽管王耀武手握先进的装备和强大兵力,但陈毅并不担心,因为他看穿了敌人排兵布阵中的破绽。陈毅对王耀武的自大表现大笑不已,并深信自己能够以智慧和策略打败对方。
果然,陈毅在华东野战军的指挥下,迅速取得了多次胜利。1947年1月,陈毅在山东部署的力量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战斗力。尤其是在与国民党军队的对抗中,陈毅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领导力,还确保了部队的稳定和士气的高涨。陈毅成功地化解了外部压力,并逐步取得了与国民党军队的多次战斗胜利,使得华东野战军成为解放战争中最为出色的作战力量之一。
最终,经过几场重大战役后,华东野战军凭借陈毅卓越的领导力和与粟裕的默契配合,彻底打垮了敌人的主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