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前天发布了题为《大战在即,彭德怀在朝鲜大榆洞开了个短会,与会人员立刻官升一级》的文章,讲述了1950年10月24日,随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志愿军高级将领及指挥机关人员从安东顺利抵达朝鲜,顺利与彭德怀汇合,召开了这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地点设在昌城郡南部的大榆洞,这一刻,志愿军司令部也正式宣告成立。然而,由于志愿军所有的指挥行动都发生在朝鲜,大家对于当地的情况并不熟悉,经过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商议后,他们决定增加一位新的核心人物——朴一禹。朴一禹既是朝鲜人民军的副司令,也是朝鲜内务相,他被调入志愿军司令部,担任副司令兼副政委,并成为志愿军党委的副书记。随着这一系列安排落实,作战会议终于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参谋长解方根据朝鲜人民军的情报,向大家详细展示了敌军在鸭绿江上游的推进情况。他指着墙上那张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严肃地分析了敌军分兵进攻的态势,特别是东西两线的敌军正在逐步逼近鸭绿江,局势非常紧张。解方还特别提到,两支敌军主力之间相隔八十余公里,且之间有连绵的狼林山脉和太白山脉等自然屏障,双方根本无法联络和支援。彭德怀听后,不禁怒气与笑意交织,他气愤地说道:“麦克阿瑟这个人,居然如此分兵冒进,左右两翼分开,这不是自寻死路吗?如果我当时是杜鲁门,我绝对要立刻撤了他。”在场的将领们听后纷纷大笑,气氛一度轻松起来。韩先楚也插话道:“如果我有麦克阿瑟这样的部下,我早就枪毙了他了!用兵如此愚蠢,一个不合格的连长也不会这么干。”
提到麦克阿瑟,老覃在之前的《1949年,美国拟扶持国军猛将在台湾搞独立,以迫使蒋介石无路可走》一文中已有详细论述,回顾麦克阿瑟的成名过程,虽然他有过一些出色的表现,但这次的分兵错误暴露出他年事已高且自负的缺点。老覃还在去年发布过《元山登陆前,麦克阿瑟答杜鲁门:中国人敢来,就将之打回石器时代》一文,描述了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成功后,依然不满足,要求美军绕半岛进行一次毫无意义的“巡航”,最终决定从仁川掉头,向朝鲜东北部的元山再次登陆。这一做法荒谬至极,简直不符合基本的军事常识,然而麦克阿瑟依然坚持这么做,连杜鲁门也无可奈何。甚至,在杜鲁门亲自去与他沟通时,麦克阿瑟不仅不愿意回美国见面,而是要求在距离纽约4700公里外的威克岛见面,真是显得极其傲慢。
与麦克阿瑟的独断专行不同,中国的高级指挥员们,如彭德怀和韩先楚,都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经过无数次生死考验磨砺出来的战术大师。在战术运用上,他们更加沉着冷静,精准高效,往往能一击致命。韩先楚,尤其以其精准的战术眼光和非凡的战斗力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出身红二十五军的他,凭借一系列战功,迅速崭露头角,赢得了“旋风司令”的美誉。在林彪的眼中,韩先楚不仅是一个战术高手,更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将领。即使有时韩先楚表现出一定的抗拒,林彪依旧对他给予极大的支持与鼓励。
值得一提的是,韩先楚在解放海南岛时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首次授军衔时,尽管按他的资历本应晋升为中将,但毛主席却亲自过问,指示将其晋升为上将。1957年,毛主席亲自任命他为福州军区司令员。尽管韩先楚曾表现出一些不愿接受指派的情绪,但毛主席深知他的能力和价值,始终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支持。与麦克阿瑟的傲慢相对比,彭德怀、韩先楚等人的军事领导能力显得更加务实和高效。
在彭德怀的领导下,针对麦克阿瑟战略中的巨大破绽,志愿军迅速调整战略,决定采取“东顶西打”的作战方案。四十二军飞速抢占黄草岭,阻击美军第十军及伪一军的北进,而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则准备在西线布下口袋阵,围歼敌军的伪六、七、八三个师。彭德怀果断地制定战术,布局精准,显然这场战斗不仅要胜利,而且要以干净利落的方式取得胜利。面对这样清晰而有效的战略部署,战局似乎已注定将向有利于志愿军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