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党的军史长河中,宋时轮是一位颇为“特殊”的将领。
人们对他的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长津湖战役。在那个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环境下,他率领九兵团突破了人体极限,带领部队在冰天雪地中击败了实力远超我们的美军,创造了中国军史乃至世界军史上的壮举。
除了这一辉煌战绩,宋时轮还给人留下了另一重印象。正值粟裕主导中原战局,开创淮海战役奇迹之时,宋时轮作为粟裕的重要助手,担任第十纵队司令,屡次发动传奇性的阻击战,因其排炮阵地坚定不动,赢得了“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盛名。
与当时其他部队相比,宋时轮的表现尤为突出,甚至一度被看作是大将的有力候选人。可惜,即便如此出色,他最终仍未获晋升为大将。
那么,为什么宋时轮最终止步于上将?这背后与他此前在“冀东受挫”的经历密不可分。
时光回到1937年,日军已经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华北战场局势恶化,毛主席认为,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时代已过,共产党应当以游击战争为主导,灵活应对敌人。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毛主席把目光投向了冀东地区,认为这里是冀热察区的突破口。若能在此地开展游击战,犹如将一把锐利的钢刀直插敌人心脏,必能牵制大量敌军兵力。
更重要的是,一旦扭转形势,还能掌控贯通华北与东北的战略咽喉,对整个战局产生关键影响。基于这些判断,毛主席结合各方情报,提出了极其关键的“雾灵山计划”。
雾灵山是燕山西脉上的一座高峰,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若说冀东是冀热察的核心,那么雾灵山便是冀东的心脏。毛主席计划派遣一支精锐队伍深入该地,开展游击作战。
1938年,毛主席与中共中央多次商讨,最终敲定该计划,并将方案告知蒋介石。蒋介石予以认可,决定支持该行动。
然而,有了计划还需优秀的执行者。毛主席在电文中强调,计划的执行者必须具备独立应对复杂新环境的能力,责任重大。
起初,朱德和彭德怀打算由杨成武担任该计划执行者,但杨成武因肩负重任无法脱身,遂由邓华接替。
根据聂荣臻的电报,邓华率领一个团兵力,先在平西和平北地区展开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后再挺进冀东。毛主席批准派遣邓华出征,其部队称为“邓华支队”。
邓华支队接受任务后迅速挺进冀东,首要目标是在冀东地区稳住阵脚,即聂荣臻所说的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
历史上,邓华是一位卓越统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同样有着重要领导地位。他出色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很快在平西地区站稳了脚跟。
在他的带领下,建立起以百花山为核心的平西抗日根据地,并深入敌占区,摧毁维持会、伪自卫团及汉奸特务机关,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在邓华成功开辟局面后,中央接获新情报,显示冀东革命形势日益高涨,河北省委地下党工作卓有成效,革命爆发在即。
见势头大好,中央决定加大投入,派遣雁北支队负责人宋时轮率领1500人向邓华方向靠拢,二者协同作战。
两支队伍会师后,八路军总部决定将其合并成立第四纵队,由宋时轮任司令,邓华任政委,全力挺进冀东,支持即将爆发的抗日暴动。
按照中央部署,第四纵队规模达5300人,是暴动的主力军,冀东的抗日暴动计划等待第四纵队到达后发动。
然而,形势突变,暴动计划被泄露,日军迅速展开反扑,河北省委被迫提前发动起义。庆幸的是,第四纵队反应迅速,虽提前发动,但配合较为顺畅。
根据档案记载,冀东暴动如星火燎原,震动全国,参与群众达20万人,持武装者逾10万。
短短不到两个月,第四纵队迅猛攻占7座县城,起义推向高潮。第四纵队与起义军掌控了除铁路沿线及部分县城外的广大冀东地区,西至潮白河,东达抚宁,北至长城内外,南抵渤海。
随后,庆祝之际,第四纵队与冀热边区召开铁场会议,决定成立冀察热宁军区,下设五个军分区,会议获得中央认可。全体官兵热血沸腾,积极筹建抗日根据地,誓将冀东打造为坚固抗战前沿阵地。
至此,毛主席的雾灵山计划已成功推进大半。档案还记录,宋时轮麾下冀东抗日起义部队迅速壮大,一度达到10万人规模。
这一数字非同小可,远超最初整编时八路军正规军5万余人的规模,相当于115师、120师、129师三个主力师任何一个的五倍之多。
在这种背景下,毛主席的计划极具成功可能,冀中地区将牵制大量日军,甚至缩短抗战进程。
然而遗憾的是,宋时轮未能守住这股有利局势,最终酿成了冀东抗日的惨重失败。
彼时第四纵队士气高涨,官兵们看到了抗战的光明前景,个个准备奋力一搏。但宋时轮自报给中央的电报及阎锡山的电文均显示,冀东起义部队存在严重问题。
首先,冀东位于敌军严密控制区,敌势盘根错节,建立根据地面临被包围绞杀的风险。
其次,长城外民枪几被敌军没收,起义武装装备匮乏,补给不足。
再者,雾灵山为石质山区,人口稀少,粮食短缺,难以支持大规模部队机动与补给。
此外,日军展开欺诈宣传和威胁,逼迫老百姓不卖粮给起义队伍。
最后,冀东起义部队与聂荣臻及总部联系不畅,信息传递延误。
显而易见,这支起义军虽人数庞大,但纪律松散、战斗力不足,且建立时间不到两个月,隐患重重。
针对困境,宋时轮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提出挺进都山的计划。
毛主席尊重将领判断,未加干预,然而宋时轮未能顺利完成该计划。八路军主力在抚宁与青龙边境遭关外日伪军强力阻击,损失惨重,挺进都山计划告吹。
事态未止,计划失败引发部队士气低落,传出日军将发动大规模扫荡的谣言,抗日根据地岌岌可危。
军心动摇,部队纷纷准备撤退。
资料显示,起义部队内部争论激烈,多数主张撤退保存实力,坚决反对硬碰硬,放弃抗日根据地建设计划。
少数领导坚持留守,继续开展游击战,但终被多数压倒。会议决定仅留三个小支队守冀东,主力六七万人撤回平西。
这一决定极具破坏性。起义初期群众抗战热情高涨,然而接连失利和主力撤退重挫民心,士兵军心士气遭受沉重打击。
中央对此多次下达指令反对撤退,中共中央与八路军总部多次电报要求第四纵队坚持斗争,发展骨干队伍,打持久战。
刘少奇更在天津派遣干部支援冀东,推动第四纵队与抗日联军合编。
中央也多次指示宋时轮、邓华,尽管形势严峻,工作艰难,但建立稳固的冀热察抗日根据地依然可能。
遗憾的是,中央命令未能阻止撤退。第四纵队领导来电称敌军分七路大举进攻,先前占领要地难以守住,急令邓华率部西撤。
自此,抗日联军及第四纵队西撤,冀东抗日热潮逐渐消退。
如同历史上第五次反围剿后的转移,我军撤退途中遭受严重挫折。
邓华先头部队遭敌袭击,幸经顽强抵抗突围成功。
中路部队被围,领导阵亡,四千余人部队大部溃散。其他部队虽未重创,但因粮草缺乏,官兵四散,军心动摇。
日军机敏调兵阻击,我军损失惨重。联军高志远部在第四纵队掩护下艰难突围,抵达平西时仅剩千余人。蓟县等起义部队仅数百人抵达目的地。
殿后部队在李运昌带领下止步,决定留守冀东开展游击,率领六千余人重返冀东战场。
随着第四纵队主力抵达平西,这场惨烈撤退落下帷幕。
就此,毛主席的雾灵山计划被迫搁置,冀东抗日大暴动局势陷入低谷。
这无疑是我党抗战初期一次惨痛教训,宋时轮在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当时局势复杂多变,革命进程急促且准备不足,部队缺乏严密整顿,非宋时轮一人所能左右。
话虽如此,虽然此事对宋时轮造成影响,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党最勇猛能打的将领之一。
后来他在华东战场及朝鲜依然大显身手,展现军威与国威。
即便未晋升大将,宋时轮依旧是能够与粟裕比肩的名将。
关于第四纵队的后续,也值得简要提及。1939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以第四纵队为骨干,在平西成立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第四纵队番号自此撤销。
这支部队本有光明前途,但最终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
真是一段令人感慨的历史。
参考文献:《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