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袁绍派遣大将颜良南下攻打曹操。面对敌军压境,曹操指派关羽作为先锋迎战。关羽英勇无畏,在万千敌军中奋勇杀敌,最终斩杀颜良,解除了曹操的白马之围,为曹操立下了赫赫战功。曹操为此向汉献帝上奏,特地加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以表彰其英勇事迹。关羽因这份荣誉,深感自豪,始终将这一封号视为其一生的最高荣耀。
然而,鲜有关注的是,关羽对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所封的“前将军”这一职务却并不满意。当时,刘备加封关羽为“前将军”,但关羽却表现出明显的不悦,并直言不愿与年老的黄忠并列为将军。他的拒绝,甚至让当时的使者费诗感到棘手,若非费诗巧言善辩,可能会让刘备感到尴尬。那么,关羽为何会如此呢?这一看似无理的拒绝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深层次原因?今天,我们通过关羽的封号“汉寿亭侯”,来探讨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被误读的“汉寿亭侯”
首先,关羽的“汉寿亭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爵位呢?这一点值得我们先行了解。在东汉时期,列侯的封号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级,其中亭侯是最为低级的爵位。亭侯封地的面积通常仅包括几个村庄。例如,“十里是一亭”,一个亭可以容纳十里左右的区域,而“十亭又是一乡”。也就是说,亭侯所管辖的土地相对较小,地位较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汉寿亭侯”中的“汉”并非指汉朝,而是一个地名。许多人误以为“汉寿亭侯”是指汉朝时期的爵位,其实侯爵名称中并不会加入朝代的名字。因此,“汉寿亭侯”实质上是指“汉寿”这个地方的亭侯。
虽然亭侯是列侯中最底层的爵位,但对于关羽来说,这个封号却意义重大。关羽作为一名普通士兵,通过自己卓越的表现,一战成名,一举封侯,这在东汉时期堪称不可思议。正如那句古话所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虽为西汉时期赫赫有名的将军,却始终未能获得封侯之荣,关羽能够凭借自己的战功获得封号,着实不易。
除此之外,在蜀汉集团内部,同期被封侯的人也寥寥无几。刘备在公元196年被封为宜城亭侯,张飞直到公元209年才被封为新亭侯,而诸葛亮则是在刘禅即位后才被封为武乡侯。尽管这些人最终的爵位可能比关羽稍高,但关羽获得“汉寿亭侯”的时间要早得多,而且若关羽活得更长,可能在刘备称帝之后,其爵位自然会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关羽所获“汉寿亭侯”是由东汉天子亲自封赏,这使得这个封号相较于蜀汉后期的封爵更加正统和权威。
二、关羽“拒绝”刘备封赏之谜
与曹操所封的“汉寿亭侯”相比,关羽对于刘备的封赏似乎并不感到欣喜。公元219年,刘备成功夺取汉中,并自立为汉中王,随后在汉中举行了盛大的加冕仪式,宣布继承东汉的正统。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和元老,关羽被封为“前将军”,此时他已经是蜀汉最重要的军事人物。
然而,关羽的态度却颇为冷淡。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关羽听到刘备封黄忠和自己并列时,怒不可遏,认为自己作为“大丈夫”不应与“老卒”黄忠为伍,竟然拒绝了刘备的封赏。这一反应令刘备的使者费诗陷入尴尬,但幸好费诗口才了得,通过巧妙的解释和安抚,最终成功说服了关羽,使他接受了这一封赏。
但关羽为何会如此拒绝呢?他与黄忠并无私人恩怨,事实上,黄忠早在刘备入川时便是其最为得力的先锋,曾在定军山之战中斩杀夏侯渊,立下赫赫战功。而关羽明明清楚黄忠的军功,为什么会反应如此强烈呢?
从关羽的性格和心理特点来看,唯一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关羽并非真的看不起黄忠,而是对赵云的遭遇心生不满。在刘备的麾下,赵云一直被忽视,尽管他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长坂坡单骑救主、赤壁之战后拦截东吴战船等关键时刻,赵云的表现甚至超越了马超和黄忠。然而,在刘备的封赏中,赵云不仅没有获得将军的封号,甚至连一个正式的将军职务都没有,只有一个相对低级的“翊军将军”。
因此,关羽不满的根源,或许正是对赵云未能得到应有的待遇感到愤慨。关羽的拒绝,或许是一种为赵云鸣不平的表现。关羽借着不愿与黄忠为伍的借口,实际上是在向刘备表达对赵云的支持和对不公正待遇的抗议。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一事件。这一拒绝可能是关羽与刘备之间的一场“默契合作”。在那个复杂的权力结构下,刘备为了平衡蜀汉内部的各股势力,故意通过封赏来安抚不同阵营的将领,避免引发内部冲突。因此,关羽的态度可能正是为刘备的战略布局提供支持,同时也间接展现了赵云作为刘备亲信的重要性。
总之,关羽拒绝刘备封赏的行为,并非单纯的个人情绪问题,而是涉及到蜀汉集团内部复杂的政治和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