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奸大忠之人往往都有鲜明的形象,然而曹操的评价却常常无法简单地用“好”或“坏”来界定。特别是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曹操被大众普遍视为奸雄,甚至有着“十恶不赦”的声名。但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操却是一个有着出色文治武功的英雄,他为中原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曹操的文采同样不容小觑,他与二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代表了建安文学的风采。伟人曾称赞他的文才:“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深知人心,但比起曹操,却差了许多。曹操对人性的理解和掌控可谓出神入化,他洞察人心的能力超乎寻常。曹操生性放荡不羁,且因为乱世的原因,曾多次被他人欺骗,这也使得他养成了多疑的性格。众所周知,他有一项特殊的嗜好,那就是钟情于寡妇,也因此有了不少儿女。然而,当他的长子曹昂战死之后,曹操却一直没有确定接班人选。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深思熟虑,曹操最终选定了曹丕为继承人。然而,他又对曹丕心胸狭窄、心狠手辣的性格产生了担忧,认为他可能容不下自己的其他儿子。
于是,在临终时,曹操将年仅五岁的幼子曹干托付给曹丕,希望他能照顾好这个失去了母亲,又即将失去父亲的孩子。从此,每次曹干见到曹丕时,都会亲昵地叫他“阿翁”,意思就是父亲。曹丕虽然每次都告诉他:“你是我弟弟,应该叫我哥哥”,但是曹干依旧习惯性地称他为阿翁。这究竟是曹操临终时怎样的一种托付呢?直到六年后,曹丕临终时的举动,才让人彻底明白,曹操当时的安排究竟有多深远的考量。
曹操一生共有十六个妻妾,二十五个儿子。公元195年,张绣投降曹操,但曹操却因一时的色欲,霸占了张绣的妻子,致使张绣反叛。战况险恶之时,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为了保护父亲而留下殿后,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原本曹昂是曹操培养的接班人,但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曹操不得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做出抉择,最终选择了曹丕。公元220年,曹操因病重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便开始着手处理身后事,明确指定曹丕为继承人。在曹操临终时,他拉着五岁幼子曹干的手对曹丕交代:“曹干三岁丧母,眼看父亲也快不行了,他将成孤儿。希望你照顾他一生一世。”从此,曹干每次见到曹丕,都会称他为“阿翁”,尽管曹丕多次提醒他称哥哥,但曹干始终没有改口。这份无言的父亲嘱托深深触动了曹丕,每当他听到弟弟如此称呼自己,内心都会泛起一阵波动。
曹丕继位后,迅速完成了对汉献帝的“禅让”,从而名正言顺地成为帝王。与曹操一生屡次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不同,曹丕的阴险和城府更为明显。曹丕称帝后,除了封赏自己最亲的家人,尤其是曹干,给予了极大的恩惠。他首先封曹干为燕公,之后又升封为河间王,封地不断扩大。甚至在临终时,曹丕还特意嘱托自己的儿子,务必照顾这个小叔子。结果,在曹丕儿子汉明帝时期,曹干被再次加封为赵王,封邑扩大至五千户,日子过得愈加富贵。可以看出,曹操临终时的托付不仅使得曹干在曹丕手下得到了极大的照顾,而且也使得曹丕与曹干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亲情。
曹丕为人心机深沉,胸怀狭窄,属典型的“睚眦必报”型人物。他继位后,迅速对与他争权的曹植进行了幽禁,幸亏曹植识时务,最终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而那些曾经对曹家不利的人,如张绣,再次投降曹家立下赫赫战功,曹丕却依旧没有放过他,毕竟曹昂正是死于张绣之手,曹丕对张绣怀恨在心,最终张绣因此郁郁而终。而对那些对曹家有恩之人,曹丕则是千恩万谢,吴直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曹丕把他捧上了天。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临终的特殊安排,使得曹干在曹丕的照顾下过上了越来越好的生活,而曹丕也通过这份“另类托付”保住了兄弟间的亲情,最终建立了一个兄弟和睦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