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推行苛刻的宗室限制政策时,其规范的对象应当是整个曹氏宗族,而非专门针对曹植一人。然而,从后世的视角来看,似乎曹植成了这套政策中最大的受害者。
1. 曹丕为何要实行严苛的宗室限制政策?
作为监国谒者,其首要职责是对皇帝负责,特别是随时“伺察”诸侯的动态。曹丕派遣监国谒者到各诸侯封地,借鉴了前代的做法,这本质上是一种确保政权稳定的政治策略,防止宗室势力过于膨胀,威胁中央统治。
2. 曹丕为何特别针对曹植?
那么,曹丕为何将曹植作为重点打压对象?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曹丕与曹植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
在建安年间,兄弟二人为争夺继承权,纷纷招揽贤能,团结一批人才以服务于自己的政治目标。曹丕登基后,开始清除异己,首当其冲便是曹植阵营中的重要人物丁仪兄弟。假如曹植继承了帝位,那么丁氏兄弟和其他如贾诩这样的人物反而会遭到清洗。从统治者的角度看,无论是谁都不会容忍那些对自己权力构成挑战的人,“不论政治表现为何形式,所有政治人格的共同特点是强烈要求被尊重”。曹丕打击曹植,既是为了肃清其势力,使其失去觊觎最高权力的能力,也是借机立威。事实上,直到魏明帝时期,曹植仍具一定政治影响。太和二年(228年),魏蜀交战,明帝曹叡督战长安,当时流传明帝驾崩的谣言,甚至传出有人迎立雍丘王曹植的消息,使京师上下,包括卞太后在内都深感恐惧。在专制王朝中,谁能容忍如此威胁近在咫尺?曹丕父子对曹植的戒备由此可见一斑。归根结底,这源于曹操在位时对曹植的偏宠,“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
第二,曹植的性格问题不可忽视。
曹植确实犯过不少错误,这些并非完全是诬告。目睹友人丁氏兄弟被处死,曹植难免心怀怨恨,作诗《野田黄雀行》,以黄雀比喻丁氏兄弟,表达自己“利剑不在手”的无奈和对曹丕的隐忍不满。黄初二年(221年),曹植在封地醉酒后行为“悖慢”,甚至“劫胁使者”。监国使者是曹丕派去监管诸侯的官员,曹植胁迫使者,显然是对曹丕的公开挑战。其“悖慢”行为,曹植在《责躬》诗中有具体交代:“举挂时纲,动乱国经,傲我皇使,犯我朝仪。”他还上疏自陈羞愧之情,坦承罪责。曹植的这些诗文,实际上成了他的“招供”,并非被监国使者诬陷。酒醒后,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带着几人微服赴京谢罪。按法律,应处死刑,但因母亲卞太后干预,曹植被“舍而不诛”,由万户侯降为安乡侯,食邑锐减为原来的四分之一,从此他的政治地位开始急剧下滑。
第三,曹丕通过打击曹植向其他宗室成员传递了明确的警告。
黄初三年(222年),黄龙现于邺西漳水,曹衮作颂文,曹丕非常欣赏,赐予黄金十斤,并下诏亲自勉励他:“昔唐叔归禾,东平献颂,皆为骨肉之赞,以彰懿亲。王研精坟典,耽味道真,文雅焕炳,朕甚嘉之。望王克慎明德,以终令闻。”曹丕既借古代兄弟赞美骨肉之情褒扬曹衮,又暗示他应潜心学习,远离政争。这道诏书也是对所有宗室成员的明确信号:要谨慎行事,不可轻举妄动。
3. 曹魏时期诸王的待遇
曹魏诸王的封爵始于建安时期。建安十五年(210年),汉献帝封曹操四县三万户,曹操以“何德堪之”为由只领武平万户,将余下三县二万户让出。次年(211年),汉献帝“减户五千”,以万五千户封三子: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各得五千户。曹操当年还封二子为侯,分别为曹宇都乡侯和曹玹西乡侯。曹魏的封爵体系始于曹操受魏公后,诸子封侯主要集中在建安二十一、二十二年。曹丕继位称帝后,诸子弟地位逐步提升,从侯到公再到王。
第一,曹魏诸王拥有丰厚的封邑。
根据《通典》记载,文帝时期诸王封邑约有四万二千户,占全国总户数的7%;三少帝时期诸王封邑达七万八千八百户,占全国总户数的12%。当时“千户侯”是战功卓著的将领和元勋的至高荣誉,“当时天下户口锐减,十裁一存,诸将封邑无人满千户”。开国功臣如钟繇、华歆、王朗深受礼遇,被曹丕誉为“一代伟人”。黄初年间,钟繇封邑一千三百户,华歆八百户,王朗七百户。而曹氏诸王的封邑规模远超上述人物,即使被政治打压的曹植初封为鄄城王,其食邑也达二千五百户。
第二,封邑保障诸王奢华生活。
在以农业为主的时代,土地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拥有充足封地意味着诸王能获得丰厚收入,维持显赫富贵的生活。例如白马王曹彪热爱文学,国相贾洪常师事宗室,超过三公之人;谯王曹林礼贤下士,谦虚好学,得以频频受赐。若曹氏宗室真的像传言那般“思为布衣而不能得”,又怎会有经济实力让门客超过三公,得到丰厚赏赐?后人多认为曹植是苛禁宗室政策的最大受害者,但曹植自己却说过,“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曹丕封其二子为公,享有如此荣耀,谁愿意做布衣?曹植“汲汲无欢”更多源于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而非生活贫困。若他真具政治才略,“汲汲无欢”的应是曹丕。
第三,频繁迁徙并非曹丕针对曹植所致。
作为诸侯王,曹植理应守住封地,不得擅自离开,这是诸侯的基本职责,并非曹丕刻意限制所导致。
(正文完)
如果你对历史领域的其他话题或观点感兴趣,欢迎私聊我,或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回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