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常说,美国就是那把最大、最锋利的“镰刀”,专门割欧洲的“韭菜”。然而,现在我们才意识到,曾被认为享受生活、拥有贵族气息的欧洲,其实才是那个隐匿最深的“吸血鬼”。它一方面从俄罗斯获取廉价的能源,一方面又从中国进口便宜商品,而美国则一直是它的“看门狗”,确保其在安全的环境中舒适地生活。这样一笔看似“悠哉”的账,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而如今,欧洲终于得开始还债了。
回到1947年,二战刚刚结束,欧洲一片废墟,局势极其严峻。美国看在眼里,觉得不能让欧洲就这样烂下去,于是马歇尔便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歇尔计划”。通过这个计划,美国向西欧提供了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当时的130亿美元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而更令人震惊的是,90%的资金竟然不需要还,简直是白送的救命钱!这些资金让欧洲在短短几年内迅速从废墟中崛起,1952年,西欧的工业产值竟然直接增长了35%。而美国当然也有自己的算盘——他们希望通过经济援助,带领欧洲与苏联展开对抗。
然而,钱并非全部,接下来,美国进一步通过北约组织将自己卷入了欧洲的事务,成为了“免费保安”。而欧洲各国则借此机会,将国防预算大幅压缩,节省下来的钱则投入到更高福利的社会体系中去。比如,法国的工人每周只需工作35小时,德国的员工每年有30多天的假期,而瑞典的失业者能领取高达原工资80%的失业救济。这一切的背后,正是美国在提供“保镖”服务。
到了2024年,美国的军费支出已达到9000多亿美元,而北约成员国仅有十几个国家的军费占GDP的比例符合标准。法国、德国等老牌欧洲强国常年“混”到及格线。美国始终为这些国家保驾护航,而欧洲人则悠闲地喝着咖啡,享受着阳光。但特朗普却直言不讳地撕破了这层面纱:“如果你们不出钱,我就不保护你们,甚至可能会鼓励俄罗斯动手!”虽然话语粗暴,但也并非没有道理。如今,美国的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亚太地区,谁还愿意继续为欧洲买单?
事实上,欧洲并不像看上去那样资源丰富。以德国为例,作为欧洲的工业“火车头”,若没有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支持,德国的工业几乎无法运转。德国的工业电价一度比中国和美国低近30%。而法国的核电,70%的铀矿依赖非洲,背后也有俄罗斯的影子。在廉价能源的支持下,德国的巴斯夫、法国的雷诺等公司都在不断扩张。但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管道被炸,俄罗斯关上了能源阀门,欧洲人顿时傻眼。能源价格暴涨,德国的巴斯夫宣布要“永久性减少”在欧洲的产能,并且投入100亿欧元在中国建厂,这不仅是企业的选择,更是整个欧洲工业的缩影。没有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欧洲的工业就像“无根之水”。
虽然欧洲一直高喊环保口号,但却不得不重新启用火电厂和核电站来应对能源短缺。表面上倡导环保,背后却是不断烧煤、烧油。这与欧洲过去所谓的绿色发展承诺相去甚远。
此外,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过去几十年里,欧洲人能够享受相对高水平的福利生活,也离不开中国的帮助。改革开放以来,欧洲的大量企业将生产线迁往中国,享受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生产的各种商品,包括玩具、家电、衣物等,大量销往欧洲市场。这一过程中,欧洲人尽管拿着高工资,但生活成本却大大降低了。表面上,他们享受着“低成本的中国制造”,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吸血”的过程。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完全转移到中国,而欧洲则继续垄断着金融、奢侈品和高端制造等产业链的顶端。
然而,中国也没有认命。随着产业不断升级,新能源、光伏、无人机、5G等技术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如比亚迪和蔚来,在欧洲市场上崭露头角,甚至促使欧盟启动了“反补贴调查”。如今,欧洲唯一剩下的技术壁垒,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中国商品价格红利的消失,欧洲高端产业再次遭遇强劲的竞争,曾经的舒适生活也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如果美国不再为欧洲提供保护,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停滞,中国的制造业转型,欧洲的经济将何去何从?
如今,能源价格暴涨,物价飞涨。意大利的家庭能源支出占收入比例已从8%飙升至接近20%。德国、比利时、荷兰和英国等国也深受通胀困扰,企业纷纷倒闭,工厂关门,德国这台曾经引领欧洲的“发动机”正变成“病人”。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巴黎爆发大规模罢工,德国农民驾驶拖拉机封锁柏林,极右翼政党在意大利和瑞典相继上台。福利制度的崩溃,已经成为欧洲社会的现实。
曾经的“供养”关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维持,如今终于迎来了清算。美国不再做免费的保安,俄罗斯的能源供应枯竭,中国的制造优势逐渐崩塌。欧洲想要独立,却发现即便是军队统一口径都难以达成,法国的军工厂一个月生产的炮弹,还不够俄罗斯军队一天的消耗。如今,欧洲正面临着偿还这些年积累的债务的时刻,曾经的“安逸”生活似乎已经接近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