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后世的声誉极其卓越,广受后人敬仰。这不仅源自他卓越的智慧与才能,还因为他对蜀汉与刘备的忠诚。即使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依然竭尽全力为蜀国谋划未来,最终在北伐的战斗中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当时,刘备的去世使得蜀汉几乎没有了足够的能够担负国家重任的人才,因此,整个蜀国的命运几乎完全依赖诸葛亮一人支撑。
据史书记载,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这番话看似对诸葛亮的关怀与赞扬,实际上却包含着深意。刘备深知当时局势的复杂,尤其了解刘禅的能力有限,同时也清楚诸葛亮的才智。若诸葛亮心生篡位之念,那么年幼的刘禅必然无法抵挡。因此,刘备此言有着“警示”的意味,实际上是在提醒诸葛亮不要有异心。
如果当时诸葛亮有任何不妥的反应,或许刘备当场便会命人将其制止。然而,作为一个极其聪慧的人,诸葛亮立刻领会了刘备的深意,并立即作出了回应,表明自己对刘备的忠诚:“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听到这番承诺,刘备稍感宽慰,虽然如此,他依然为刘禅留下一封遗诏,内容简洁明了,传递了“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的重要讯息。这意味着刘禅应将诸葛亮视作父亲,凡事都听从诸葛亮的安排。
刘备早已心中有数,给了诸葛亮足够的权力与名誉,而诸葛亮也当面承诺忠诚到底,这无形中断绝了他篡位的任何可能。而为了防范万一,刘备还安排了吴懿、李严、赵云等人,以此保障刘禅的安全,并对诸葛亮形成制衡。
在刘备去世后,17岁的刘禅继位,成为了蜀汉的后主,改元建兴并大赦天下,同时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随即,刘禅设立了丞相府,诸葛亮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并建立了一套制度,要求重大决策需先向刘禅报告。虽然名义上,蜀汉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刘禅的宫廷,但事实上,实际掌控国家政务的是丞相府,丞相府才是蜀汉的事实最高权力机构。
第二年(224年),诸葛亮以丞相兼益州牧的身份,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从此,诸葛亮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治国安民的工作中。史书记载,诸葛亮“夙兴夜寐,约官职,修法制”,致力于行政改革,强化法制建设,奖励农耕,振兴经济,稳固国家基础。他的治理才能在刘禅即位后得到了充分展现。
随后,诸葛亮着力修复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并正式放弃了对荆州的争夺。经过多年休养生息,整顿军备,诸葛亮成功平定南中叛乱,并六次北伐曹魏,尽显其“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誓言。
在蜀汉国内,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掌权者是诸葛亮,而非刘禅。敌国也心知肚明,曹丕曾派遣王朗、陈群、诸葛璋等人劝降蜀汉,而诸葛亮则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回应,而不是以刘禅的名义反驳。这一切,早已表明,蜀汉的实际政务早已完全由诸葛亮掌控。刘禅自己也坦言:“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换句话说,朝廷的所有事务均由诸葛亮处理,自己则只需负责祭祀等仪式性的事务。
在这种局面下,聪明的刘禅不再过问政事,反而将更多的权力交给了诸葛亮。与此同时,他也给予诸葛亮特殊待遇,准许其拥有百名甲士护卫上朝,保障其安全。这些甲士仅负责保护诸葛亮从丞相府到宫中的路途安全,而并不参与宫内的大朝会。
然而,也有人试图挑战诸葛亮的权力。比如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曾建议诸葛亮应受“九锡”的待遇,这一提议意味着独立建国,成为国中之王。诸葛亮虽拒绝了这个提议,但却在后续说出惊人的话语:“如果能北伐成功,让天子还于旧都,九锡太少,应受十锡。”这表明,如果能够完成北伐大计,恢复汉室旧都,甚至连“九锡”都不够,十锡才是应得的待遇。
李严是刘璋旧部,因投效刘备而逐渐获得权力。作为益州的“地头蛇”,李严多次与诸葛亮在权力上明争暗斗。史料记载,在诸葛亮多次北伐时,李严作为粮草供应主管,曾故意谎报军情,企图借机使诸葛亮出师不利。最终,诸葛亮识破了李严的阴谋,虽然将其贬为平民,但并未杀他,以免局势更加动荡。可见,诸葛亮始终以大局为重,采取宽容的态度。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揽权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权力欲望,更是为了国家的存续与稳定。然而,也有后人批评他过于专权,不愿将权力分配给他人,最终使得自己的身体逐渐消耗殆尽。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司马懿曾戏谑道,诸葛亮每天劳心劳力,饮食不振,终究会因劳累过度而死。果然,诸葛亮最终死于五丈原,而他的过度操劳与对国家的忠诚,最终使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诸葛亮的命运是由他对刘备的誓言所决定的。刘备的精心安排与深远谋划,确保了诸葛亮既不能篡权,也最终无法逃脱由他所立下的誓言所带来的过度劳累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