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清渭:当军区政委后,与省委书记沟通紧密
迪丽瓦拉
2025-09-24 13:34:15
0

军地两条线的发展与互动

军队与地方政府之间长期存在两条几乎独立发展的线。由于这种结构,许多军官在职务上发生转变时,往往会通过转业的方式进入地方工作。过去,野战部队与地方的联系也通常通过大军区这一中介进行沟通。宋清渭将军在担任军政委期间,曾面临需要与省政府沟通的问题,而当他担任军区政委后,地方的沟通渠道变得更加便捷。

变革中的宋清渭

宋清渭老将军几乎亲历了共和国每一段历史的波澜。他1929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曾遭遇日军侵略的欺凌,这让他下定决心投身军旅,誓言保家卫国。1947年,他随陈毅、粟裕领导的第三野战军南下,并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战役,成为新中国诞生的重要贡献者。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随部队进军福建,并在此地投入了几十年的建设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正是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1975年,高层会议已多次讨论部队庞大和精简的问题。军队超编40万人的现状,再加上100万人待解决的隐忧,显得尤为紧迫。过于臃肿的军队规模,使得国家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有人指出:“军队的费用大部分用于人员的吃穿,但更严重的是,军队膨胀导致了战斗力的下降。”

1984年,许多高级军官在一次会议中讨论大阅兵,但领导人提出的一个问题却引发了广泛关注:“我们得解决军队高层领导的老龄化问题,这是个触动人心的话题。”事实上,这一系列的改革从1975年到1985年进行了五次大规模调整,其中1985年需裁减100万军人。军队的大规模精简涉及到众多曾经拥有光荣历史的部队,这无疑是一场阵痛。

“大消肿”与“裁军”的历程

在“裁军大潮”中,许多历史悠久、战功赫赫的部队不得不撤销,且很多干部、战士含泪告别,按照命令完成了最后的分列式。对于这种重大调整,宋清渭将军不曾回避过。他意识到,部队与地方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地方有事需要军队协助时,沟通困难重重。而作为军区政委的他,不仅敢于提出问题,而且敢于直接与上级沟通。1984年,他就曾指出,军队的运行成本不仅高,而且处处收费,甚至过路费都成了负担。

当时,泉州大桥每天有数百辆军车通行,每辆车按照5元一次的过路费计算,年支出超过50万元。问题的关键在于,军队并没有额外的经费预算,而上级部门又不报销。由于军队与地方不隶属,这种问题在当时几乎难以得到解决。

1984年11月,宋清渭在全军整党工作座谈会上提到这一问题,引起了领导的高度关注。杨尚昆、余秋里等领导纷纷表示,军队的过路过桥问题确实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最终,国务院下达通知,决定免除部队的过路、过桥费用。这一决定的出台,标志着宋清渭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卓越能力,也为后来的军民关系改善奠定了基础。

为民初心不改

1988年,宋清渭晋升为中将军衔,六年后再次晋升为上将。无论是时代变化还是个人奋斗,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1994年,宋清渭正式卸任济南军区政委后,继续履行中央委员的职责,并在199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进入政界后的他依然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尤其关注“三农”问题。

他曾经说:“共产党员进了城千万不能忘记农民,农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建国后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常常受到忽视,现在到了回报农民的时候。”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建设中小型城市和小城镇。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他提出发展农村私营经济,特别是希望发展农村建筑和工程队。宋清渭认为,许多农民一旦有钱,就会投入到房屋建设中,因此提供相关服务可以帮助农村经济增长。

晚年时,宋清渭经常走访家乡与农村,深入了解农业的收成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他关心农民的困难,一有机会就尽力帮助解决。尤其在了解到国家领导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后,他倍感振奋,甚至提出:“中央将‘三农’工作列入‘一号文件’,是全国农民的福音!”

永远为家乡献力

尽管步入晚年,宋清渭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家乡情怀。在退休后,他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尤其关注家乡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了支持家乡应对自然灾害,他曾向家乡捐赠过17门退役的高射炮。宋清渭的行为表明,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出自哪里,也始终在努力回馈这片培养他成长的土地。

对于家乡人,他总是热心询问,关心当地的变化与发展,并尽一切可能提供帮助。每次接待来访的农村人士,他都详细了解他们的困境,并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解决。无论职位如何变化,宋清渭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这也使得他在家乡赢得了高度的尊敬。

晚年岁月与回忆

2010年,宋清渭老将军已经年逾八十,但他仍然继续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的回忆录《岁月纪实》详细记录了他的一生,从战火中的少年到身居高位的老将军,每一段经历都展示了他坚韧不拔、勇敢前行的精神。

在访谈中,宋清渭依然充满激情,回忆起自己十五岁时参军的岁月,他感慨万千。尤其是在回忆起自己的父母在他战斗期间去世的痛苦时,他依然显得深情满怀。为了坚守廉洁,宋清渭给自己定下了“不为亲属办事”的原则,力求在权力面前保持清正。

当回望过往,宋清渭感慨万千。他的一生与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他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一、日本大正时代的背景与日本的变革 1912年,日本明治天皇逝世,这一事件对日本政治历史产生了深远...
原创 死...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石敬瑭) 没做皇帝之前,石敬瑭是一...
原创 历... 隋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后,李渊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平定了天下,创立了唐朝...
原创 李... 李渊出身于北周的显赫望族,拥有极为尊贵的家世背景。年仅七岁便被封为唐国公,而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恰好是...
文化中国行·守宝人|用40年光... 今年59岁的牟常有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的一名高级文物修复师,在麦积山石窟从事洞窟文物修复...
原创 吉... 近期,我国与俄罗斯在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之际,展开了深入的外交沟通。根据2024年5月16日发布的《...
李世民雀鼠谷大胜宋金刚,尉迟恭... 唐朝那些事儿连载13 李渊解决了西边的后顾之忧,正想集中精力对付东边的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偏偏这时又冒...
原创 同...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两个王朝不仅血脉相连,而且在战略选择上极为相似,然而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
原创 蒋... 1928年,孙殿英挖掘清东陵的事件发生,惨烈的场面深深触动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内心。那时,溥仪正在天津的...
原创 中... 前言 近年来,欧洲的经济模式被广泛视为全球高福利社会的典范,许多人将其视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特别...
原创 隋... 隋唐十七好汉联手围殴李元霸,胜算几何?恐怕老天爷都不答应! 要是问隋唐演义里谁最横,答案只有一个,那...
原创 明... 我国古人的智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禁好奇,古人到底是如何产生这些非凡的创意和思路的?...
原创 曹... 在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成功击败了袁绍,尽管袁绍在战斗中遭遇失败,然而他的实力依旧不可小觑。...
原创 吴... 提到吴三桂,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仍然是“汉奸”的形象,这一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深深扎根,尤其是在一些影...
原创 为... 西藏为何长期成为印度关注的焦点?这个问题常让人疑惑,西藏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战略价值,能够让印度如此关注...
原创 黄... 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与中共的支持下,创办了黄埔军校。这所军校培养了大批国共两党名将,被誉为近现代...
原创 老... 1975年7月7日《人民日报》以《学理论 抓路线 促钢铁生产》为题,发表了一组钢铁厂的老照片。 今...
原创 志... “敌人为了逃命,动用了32架飞机和10多辆坦克,组织了一次集团冲锋,冲向这个连的阵地,仿佛一股汹涌的...
原创 军... 关于军统是否有中将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通过研究戴笠的历史照片,我们能看到他佩戴的军衔标...
原创 大... 导语 大庆油田在中国的地位非同小可,不仅因为它累计生产了25亿吨原油,更重要的是,它在新中国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