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清渭:当军区政委后,与省委书记沟通紧密
迪丽瓦拉
2025-09-24 13:34:15
0

军地两条线的发展与互动

军队与地方政府之间长期存在两条几乎独立发展的线。由于这种结构,许多军官在职务上发生转变时,往往会通过转业的方式进入地方工作。过去,野战部队与地方的联系也通常通过大军区这一中介进行沟通。宋清渭将军在担任军政委期间,曾面临需要与省政府沟通的问题,而当他担任军区政委后,地方的沟通渠道变得更加便捷。

变革中的宋清渭

宋清渭老将军几乎亲历了共和国每一段历史的波澜。他1929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曾遭遇日军侵略的欺凌,这让他下定决心投身军旅,誓言保家卫国。1947年,他随陈毅、粟裕领导的第三野战军南下,并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战役,成为新中国诞生的重要贡献者。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随部队进军福建,并在此地投入了几十年的建设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正是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1975年,高层会议已多次讨论部队庞大和精简的问题。军队超编40万人的现状,再加上100万人待解决的隐忧,显得尤为紧迫。过于臃肿的军队规模,使得国家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有人指出:“军队的费用大部分用于人员的吃穿,但更严重的是,军队膨胀导致了战斗力的下降。”

1984年,许多高级军官在一次会议中讨论大阅兵,但领导人提出的一个问题却引发了广泛关注:“我们得解决军队高层领导的老龄化问题,这是个触动人心的话题。”事实上,这一系列的改革从1975年到1985年进行了五次大规模调整,其中1985年需裁减100万军人。军队的大规模精简涉及到众多曾经拥有光荣历史的部队,这无疑是一场阵痛。

“大消肿”与“裁军”的历程

在“裁军大潮”中,许多历史悠久、战功赫赫的部队不得不撤销,且很多干部、战士含泪告别,按照命令完成了最后的分列式。对于这种重大调整,宋清渭将军不曾回避过。他意识到,部队与地方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地方有事需要军队协助时,沟通困难重重。而作为军区政委的他,不仅敢于提出问题,而且敢于直接与上级沟通。1984年,他就曾指出,军队的运行成本不仅高,而且处处收费,甚至过路费都成了负担。

当时,泉州大桥每天有数百辆军车通行,每辆车按照5元一次的过路费计算,年支出超过50万元。问题的关键在于,军队并没有额外的经费预算,而上级部门又不报销。由于军队与地方不隶属,这种问题在当时几乎难以得到解决。

1984年11月,宋清渭在全军整党工作座谈会上提到这一问题,引起了领导的高度关注。杨尚昆、余秋里等领导纷纷表示,军队的过路过桥问题确实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最终,国务院下达通知,决定免除部队的过路、过桥费用。这一决定的出台,标志着宋清渭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卓越能力,也为后来的军民关系改善奠定了基础。

为民初心不改

1988年,宋清渭晋升为中将军衔,六年后再次晋升为上将。无论是时代变化还是个人奋斗,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1994年,宋清渭正式卸任济南军区政委后,继续履行中央委员的职责,并在199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进入政界后的他依然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尤其关注“三农”问题。

他曾经说:“共产党员进了城千万不能忘记农民,农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建国后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常常受到忽视,现在到了回报农民的时候。”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建设中小型城市和小城镇。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他提出发展农村私营经济,特别是希望发展农村建筑和工程队。宋清渭认为,许多农民一旦有钱,就会投入到房屋建设中,因此提供相关服务可以帮助农村经济增长。

晚年时,宋清渭经常走访家乡与农村,深入了解农业的收成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他关心农民的困难,一有机会就尽力帮助解决。尤其在了解到国家领导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后,他倍感振奋,甚至提出:“中央将‘三农’工作列入‘一号文件’,是全国农民的福音!”

永远为家乡献力

尽管步入晚年,宋清渭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家乡情怀。在退休后,他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尤其关注家乡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了支持家乡应对自然灾害,他曾向家乡捐赠过17门退役的高射炮。宋清渭的行为表明,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出自哪里,也始终在努力回馈这片培养他成长的土地。

对于家乡人,他总是热心询问,关心当地的变化与发展,并尽一切可能提供帮助。每次接待来访的农村人士,他都详细了解他们的困境,并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解决。无论职位如何变化,宋清渭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这也使得他在家乡赢得了高度的尊敬。

晚年岁月与回忆

2010年,宋清渭老将军已经年逾八十,但他仍然继续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的回忆录《岁月纪实》详细记录了他的一生,从战火中的少年到身居高位的老将军,每一段经历都展示了他坚韧不拔、勇敢前行的精神。

在访谈中,宋清渭依然充满激情,回忆起自己十五岁时参军的岁月,他感慨万千。尤其是在回忆起自己的父母在他战斗期间去世的痛苦时,他依然显得深情满怀。为了坚守廉洁,宋清渭给自己定下了“不为亲属办事”的原则,力求在权力面前保持清正。

当回望过往,宋清渭感慨万千。他的一生与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他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吕... 据说,吕布有两位非常有名的师傅,分别是张俭和李彦。这两位都曾是武林中的高人,他们和吕布一样,来自并州...
原创 二... 二战结束后亚洲的地图就像被人用剪刀剪过又重新拼了一遍,有人欢喜独立,有人被吞并消失,你可能以为国家一...
原创 他... 英雄从未远去,也从未被遗忘。 杨保卿,云南施甸县太平镇一丘田村的居民,生于1931年。1942年5...
原创 征... 在古代中国,许多朝代都有过辉煌的盛世或者中兴时期,比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
原创 赵... 白马将军,最初是指那些以白马为坐骑、披着白色披风上阵作战的武将。受到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很...
原创 如... 在我的多篇文章中,我曾提到过,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几乎没有哪个时期能与其相提并论...
涿郡赵氏:从赵广汉到宋太祖的千... 涿 郡 赵 氏 在赵氏家族辉煌的历史长卷中,涿郡蠡吾(今河北肃宁)赵氏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家族...
一封血染的入党申请书 烈士张志年留下的带血的入党申请书。于烜浩摄 第82集团军某旅“屡战屡胜”连荣誉室中,陈列着一份带着血...
《烽火侨心——陈嘉庚与南侨机工... 11月12日,由陈嘉庚纪念馆主办的《烽火侨心——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上海展在杨树浦路88号厦门国际银行...
原创 1... 这才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1982年的消息炸翻街头,高材生王佐良非要娶瘫痪的张海迪。 就连父母都骂他...
原创 想... 在明朝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朱姓皇帝的统治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中华大地。然而,在这辉煌的背后,却隐...
原创 水... “李葆华,李葆华,怎么又是李葆华?” 周总理的手紧紧握着那份文件,眉头深深皱起,脸色严峻,几乎能...
原创 若...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一直以来被描绘为一个忠义之主,广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在电视剧中,他总是展现出极高...
原创 春...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代拉开序幕,在这近三百年间,周王室衰微,诸侯争...
原创 在... 人们都知道,1949年人民解放军正式确定了兵团编制。那一年,人民军队迅速成立了16支具有对抗能力的一...
原创 民... 结婚,对于许多女性来说,的确是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嫁得好与嫁得不好,往往会导致人生轨迹的天差地别。而...
原创 从... 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是苏联的元老级人物,他们曾与列宁并肩作战,是列宁的亲密战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
原创 三...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记得,马岱和马超这对兄弟最初确实来自西凉,这片位于边塞的地方,曾以强大的军事...
原创 康... 大清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中旬,黄河两岸的寒风已经刺骨。在山东济宁的河道总督府里,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靠...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风云变幻、局势动荡。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许多英才纷纷涌现,成为了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