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欧洲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塑造了今天的欧洲面貌。四个显著的时期,其中大航海时代无疑是最具变革性的,它彻底改变了西欧国家的命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和沙俄等中东欧大国似乎与这一潮流毫无关联,这是为什么呢?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奥斯曼帝国牢牢控制着中东的核心区域,而中东正是东西方贸易的生命线。随着通行贸易路线的日渐艰难,西欧国家面临着与东方保持联系的压力。为了避免缴纳给奥斯曼帝国的过路费并规避风险,西欧各国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此时,欧洲人通过阿拉伯人引入的指南针技术,找到了航海的基本条件,海洋成为了新的方向。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敢于探索未知世界的西欧国家。由于这两个国家在历史上曾被阿拉伯帝国统治,阿拉伯先进的航海技术和知识也被他们继承和发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吃螃蟹”的先锋,虽然冒着巨大的风险,但他们成功地在中南美洲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开设了大片的种植园,迅速积累财富,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西欧其他国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英国和法国,这些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海岸线和强大的海军力量,他们开始效仿西葡,试图开辟新天地。与西班牙、葡萄牙不同的是,英法两国的主要目标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尚未完全开发的北美大陆。尽管西葡认为那里原始部落较多,暂时不值一提,英法却看到了机会,认为北美是未来的宝贵土地。此外,英法也开始进军亚洲和非洲,迅速建立了许多殖民地。
1648年,荷兰脱离西班牙统治后,也开始了自己的航海事业。荷兰受西班牙影响深刻,凭借自身优势迅速取得了显著成就,甚至一度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并一度尝试进军台湾,最终却被郑成功驱逐。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西欧海上强国借此积累了他们的第一桶金。然而,德国和沙俄这两个大国几乎与大航海计划无缘,这是因为两国的特殊历史背景。首先,德国当时并不像今天这样统一,而是由众多公国组成,国内一直处于权力斗争中。尽管名义上有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头衔,德意志地区的诸侯却相互争权,谁都不愿意妥协。这样一来,德国人在其他国家进行大航海冒险时,自己却忙于内战,错失了发展的机会。
德国地区虽然有一些优质的港口,并曾建立过汉萨同盟,但这个同盟的利益由少数寡头掌控,对整个德意志的发展并未起到决定性作用。随着荷兰独立后逐渐主导了这一海域的贸易,汉萨同盟也逐步衰落。与此同时,德国诸侯专注于本土的扩张,错失了全球化的大航海契机。
沙俄的情况也十分复杂。尽管中世纪结束后,莫斯科公国成功脱离金帐汗国,成为了沙皇俄国,统一了大部分罗斯地区,沙俄却并未像西欧国家那样迅速涉足海上冒险。沙俄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部分文化遗产,自称为“第三罗马”。这一头衔使得沙俄有了名正言顺的基础,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沙俄向周边国家发动了强有力的攻势,先后从瑞典手中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和芬兰,从波兰立陶宛联邦夺取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部,以及从奥斯曼帝国和伊朗手中夺取了多个地区。沙俄的领土迅速扩大,从最初的280万平方公里一跃成为了2288万平方公里的庞然大国。
然而,沙俄的扩张战略主要集中在陆地,而缺乏海上力量。沙俄虽然陆地辽阔,但缺少像西欧国家那样的海上港口,海军力量也始终无法与西欧列强抗衡。正因如此,沙俄错过了参与大航海带来的海上财富的机会。
至于中国,尽管郑和七下西洋早于西方的大航海时代,许多人常将中国的航海成就与西方的殖民扩张进行比较。也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后,明朝并没有进一步展开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原因可能与当时的内政、战略以及对海外扩张的兴趣程度有关。虽然郑和的航海已为中国开辟了国际舞台,但与西方不同的是,明朝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利用大航海带来的经济红利。
西方国家抓住了这次航海带来的巨大机会,而中国错失了大航海的黄金时代。美洲、澳洲等新大陆成为了西方的聚居地,历史的转折点由此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