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全面爆发后,以红军主力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八路军迅速开赴华北战场。除留下部分部队守卫陕甘宁根据地外,整个出征兵力超过三万人。其中,第115师包含了五个步兵团,第120师配备了三个步兵团及一个教导团,第129师则拥有三个步兵团和一个教导团,八路军总部还设有特务团,后来又成立了炮兵团,逐步完善火力支援。
八路军的骨干力量主要源自老红军部队,随着时间推移,各战略区的八路军部队不断扩展,迅速发展壮大。到1940年,八路军已经拥有足够的实力发起规模空前的百团大战。当时全军前后方步兵团数量大约达到160到170个。虽然步兵团数量庞大,但这些新组建的部队并非全部具备老红军那样的战斗素质和经验,不同步兵团之间的战斗力存在较大差异。
在当时的八路军步兵团中,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由老红军的团、营建制内发展而成的步兵团,这类部队中老红军成分较多,整体战斗力强劲;第二类则是由老红军连建制基础组建的步兵团,这类团较早成立,经历过多次战斗,战斗力较为成熟;第三类是以游击队为基础,加上部分老红军干部改编而成的步兵团,这些团刚刚完成编制调整,战斗力仍在成长中;第四类是以游击队或新征集兵员为主,辅以少量老红军干部和大量新干部组建的步兵团,战斗力尚未形成稳定体系。
在这几类团中,第一类团数量最少,第二类稍多,而第三类和第四类步兵团占据多数。因此,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军区的第120师、第129师虽然参战的团数不少,但承担主要攻坚任务的依然是第一类和第二类这些战斗力较强的步兵团。
山东战场上的八路军情况也与此类似。尤其是那些拥有老红军传统的步兵团,通常是绝对主力,战斗力突出,对日军的打击成效显著。以1941年1月初的潘溪渡战斗为例,鲁西八路军的第7团作为主力出击,一举毙伤日军160余人,并毙俘伪军160余人,取得了辉煌战绩。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这场战役。
鲁西第7团的正式编制是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三旅第七团,前身是红军部队中极负盛名的“模范红五团”。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实行“降级”政策,即原先的步兵团普遍改为步兵营,例如“模范红五团”便被降格为第685团第二营,首任营长是后来成为开国中将的曾国华。
在平型关战役中,第2营表现积极,战后又以该营为基础,吸收第1营一个连组建成著名的曾国华支队独立作战。该支队很快恢复第5团建制,并一度扩编为旅级单位,先后活跃于冀西、晋东南、冀南及冀鲁边区,后又转战鲁西。
八路军进行统一整编后,第5团改称教导第三旅第七团,是当时八路军中最强的主力团之一。1940年底,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教导第三旅旅长杨勇(开国上将)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向郓城县鬼子据点发起攻击。
目标是候集据点,该据点虽兵力不多,仅驻扎一个鬼子小队和伪军百余人,但防御工事坚固,且一旦警觉敌情便会迅速向郓城县通报,令驻城的鬼子大队开来增援。侦察得知,郓城县的日军属第32师团,拥有步兵炮、重机枪等火力装备,还配备了汽车分队,以便快速运兵和携带补给。
当时八路军士气高昂,喊出了“打胜仗,缴大炮,迎接1941年”的口号,特别渴望缴获日军的步兵炮以加强自身火力。胜利不是轻易可得的,为确保计划顺利实施,杨勇与副旅长王秉璋(开国中将)亲自化装侦察地形,最终确定了围点打援的详细作战方案。
具体部署中,旅属特务营负责佯攻候集据点,第7团则在候集东南的潘溪渡附近埋伏。骑兵连和分区部队承担阻援和警戒任务。1941年1月7日,特务营对候集发起佯攻,郓城县的日军果然派出一个加强中队和一个伪军大队,带着一门九二式步兵炮和四辆汽车前来增援。
敌人狡猾地派遣十余名伪军先行侦察附近村落,随后伪军大队跟进,日军本队紧随其后,另有骑兵游荡侦察。由于事先侦察充分,第7团以营连为单位在有利地形设伏,并派侦察员乔装群众迷惑敌军。
伪军前卫所遇均为乔装的八路军侦察员,不知伏击圈已设,待伪军大队完全进入伏击圈,且部分日军也已进入阵地时,其骑兵搜索队发现异常,鬼子指挥官立即命令撤退。八路军现场指挥官随机应变,率先集中火力攻击敌方四辆汽车,成功将其击毁,随后全线发动总攻。
伪军战斗力薄弱,开火后迅速溃散,战斗焦点转向日军。日军依靠九二式步兵炮顽强抵抗,同时郓城县又派出一个中队来援。骑兵连负责阻击援军,而第7团则整团出击,围歼日军一个中队。
作为由“模范红五团”发展而来的八路军主力团,第7团拥有众多经验丰富的精兵,且武器装备优良,不少连队甚至配备了日式武器。经过激烈战斗,至黄昏时分,第7团已彻底消灭包围圈内的敌军。
战后统计,此战共毙伤日军160余人,伪军130余人,合计歼敌约300人,击毁敌军汽车4辆,缴获重机枪2挺、轻机枪6挺、长短枪190余支及100余顶钢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缴获的那门九二式步兵炮,在随后抗战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当然,胜利伴随着牺牲。尽管是预先设伏,且兵力上占绝对优势,这场战斗仍付出了32人牺牲、106人负伤的代价。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些英勇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光辉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