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章见到他的哥哥刘襄时,内心充满了震惊与难过。昔日那个英勇无畏、意气风发的齐王,如今却只能无力地躺在床上,嘴角流着口水,艰难地支撑着身体,试图向刘章打招呼。刘襄的眼神透出一种复杂的情绪,似乎明白刘章此行的来意,那目光中藏着隐隐的哀怨和无奈。“陛下,您是否答应了我的请求?”这是刘襄在29岁那年临终前的一段心酸对话,而他正是今天故事的主角。
那么,刘襄究竟是谁呢?他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作为长子刘肥的嫡长子,刘襄被封为齐王,镇守山东地区。在西汉的权力结构中,刘襄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诸侯王,同时也是最先掀起讨伐吕氏政权的刘姓诸侯之一。他更是那个令周勃、陈平等权臣忌惮的青年才俊,甚至不得不用心计争夺本该属于他的皇位。然而,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王者,为何会在不到三十岁的年纪便含恨早逝呢?
刘襄作为首批起兵反吕的领导者,他的身世同样引人关注。刘襄是刘肥的长子。刘邦起兵前曾与同村寡妇曹氏有过一段情缘,生下刘肥。曹氏早逝,且身份卑微,导致刘肥无法继承皇位。不过,刘邦对刘肥颇为厚待,特意将山东这片肥沃之地封给了他。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开始残酷清洗刘姓宗族,刘肥自然难逃一劫。一次,刘肥被召入宫,若非刘盈相救,他早已被吕后的毒酒夺去性命。从此,刘肥生活在恐惧之中,最终竟然因惊恐过度而死去。
尽管刘肥身亡,吕后并未延续对其后代的仇恨。他的长子刘襄继承齐王之位,另一个儿子刘章则入长安,成为吕家的“乘龙快婿”。显然,吕后企图用这层“糖衣炮弹”来瓦解刘襄兄弟的反抗意志。然而,她没料到的是,刘襄和刘章在曹参的指导下,能力非凡且城府深厚,更难以忘却父亲被害的仇恨。
公元前180年,跋扈一时的吕后去世。她的侄子吕产和吕禄控制着南北禁军,企图取代刘氏自立为帝。此时,潜伏在吕氏阵营中的刘章秘密致信刘襄,劝他起兵西进,直取长安,诛杀吕氏,重振刘姓天下。不久,刘襄便燃起了反吕第一把火。他先吞并周边的城阳郡与吕国,接着将矛头指向琅琊国的刘泽。刘泽是刘邦堂兄,被吕后封为诸侯,实为制衡齐国的棋子。因此,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先清除后方不稳因素至关重要。
接二连三失去亲信诸侯国后,吕产与吕禄感到压力骤增,不得不派遣名将灌婴率兵讨伐。然而,这一切正中刘襄兄弟的预谋。灌婴抵达荥阳后并未进攻,反而暗中与刘襄达成协议,静观其变。事实上,刘襄并未撤兵,而是在齐国边境不断增兵,对长安形成强大压力。最终,在刘襄的重压之下,吕禄丧失兵权,欲归隐封地养老,而吕产妄图挟持幼帝,结果被刘章亲手斩杀。
然而,历史书中荡平诸吕的首功,往往被记在周勃、陈平名下,这对刘襄、刘章兄弟来说是不公平的。刘襄不仅打响了反吕第一枪,更是平定吕产、吕禄的关键执行者,理应被尊为第一功臣。但历史的发展充满变数。吕产被除后,为防吕氏死灰复燃,周勃和陈平废黜了幼帝刘弘,并将刘盈的其他子嗣悉数杀害。他们甚至对外宣称被杀的皇子非汉惠帝亲脉,彻底断绝了刘邦嫡长子的血统。
汉朝继承法遵循周代旧制:兄弟不可共入庙堂,新帝应以刘盈嗣子的身份入住未央宫,兄弟如刘恒、刘长则被排除。因此,刘襄,作为刘邦嫡长子刘肥的长孙,成为法理上第一顺位的继承人。陈平、周勃等人在讨论新皇帝人选时,也曾将刘襄视为“适长孙”,毕竟他不仅具备合法继承权,还立下赫赫战功。理论上,他是最合适的继承人,汉朝第三代帝王宝座本该属于他。
但意外发生了。刘泽率先站出来反对,理由是刘襄的舅舅驷钧性格残暴,一旦刘襄即位,将会重蹈吕氏外戚的覆辙。刘泽虽无勇武,却善于揣摩人心。这一言论令朝中功臣陷入两难,毕竟他们在吕后高压下生活多年,深知外戚专权的痛苦,绝不愿重蹈覆辙。值得一提的是,史书记载中并无驷钧暴虐的具体事例,更何况刘襄本身是个主见坚定、极具个人魅力的诸侯王,驷钧想控制他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周勃、陈平坚定支持刘泽。实际上,二人杀吕氏并非出于大义或对大汉江山的考量,而是为了自身官职和生命安全。他们明白,一旦刘襄登基,其极度信任的舅舅驷钧将会压过他们,自己必将失去权力。因此,他们宁愿扶持背景薄弱、无力威胁他们的小皇帝刘恒上位。刘恒年轻温和,且曾被吕后忽视,权力基础薄弱,在诛杀吕氏时亦未参战,成为理想的傀儡。
得知刘恒即位,刘襄虽心有不甘,甚至愤怒,但并未失去理智。他迅速撤回兵力,默默接受这一荒诞结局,回到齐国。他对汉文帝唯一的请求,是册封弟弟刘章为王。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登基仅一年,刘襄便染病去世,年仅29岁。临终前,他未能等到汉文帝兑现承诺。毕竟,刘襄坐拥齐国实力,与朝廷势力势均力敌,汉文帝对他忌惮极深,不可能再让他的弟弟坐大。刘襄死后,汉文帝才放下戒心,将齐国拆分,分封土地给刘章,满足了刘章的诸侯王梦。然而,刘章也未能长寿,继兄而去。
短短三年间,诛吕功臣刘襄、刘章兄弟先后猝然离世。若刘襄知晓退兵后的命运,他是否会后悔曾做出的那场反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