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年仅13岁时即继位,便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园。他委托丞相李斯设计陵墓,而大将军章邯则负责监督施工。随着统一六国的壮丽成就,秦始皇从各地征调了大量劳动力,最终动员了多达72万工人,远远超过了修建胡夫金字塔所需的八倍人数。这项浩大的工程一直持续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才完工,历时近40年,规模庞大,陵园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两千多年后,秦始皇陵作为“千古一帝”的安息之地,至今仍流传着无数的传说。
至于陵墓中到底埋藏了多少珍贵的宝物,没人能够亲眼确认。然而,旁边的陪葬坑、兵马俑坑已经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了考古学界的巨大亮点。可以推测,真正的秦始皇陵内部,必定藏有当时天下间最为贵重的宝物。根据《史记》的记载,皇陵位于郦山,而历代盗墓贼自然无法对这个埋藏着帝王秘密的地方不动心。
流传至今的盗墓传说不计其数,史书记载中曾提及东汉班固在《汉书·楚元王传》和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都提到,项羽曾以30万人的力量试图盗掘秦始皇陵,甚至传言他用火焚烧了90天也未能扑灭。但令人不解的是,像如此惊天动地的事件,《史记·项羽本纪》并未提及一字。
现代考古研究已经证实,秦始皇陵周围的确存在过大规模焚烧的痕迹,但地宫的甬道依然保存完好,这也间接证明了项羽并未成功进入陵墓内部。更有考古学家发现,距离地宫约250米外的两个深达9米的宋代盗洞,进一步印证了当时的盗墓者最终放弃了对陵墓的盗掘。因此,学术界普遍认同,秦始皇的地宫至今依然完好无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古代帝王治国有礼制,盗掘陵墓行为根本无法公然进行;另一方面,陵墓自身的防盗设计极其精密,让任何盗墓者都不敢轻举妄动。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详细记载,陵墓中的防盗机关是以水银模拟大江大海的水系,任何入侵者都会触发机关,受到致命攻击。同时,墓地四周的道路上,安装了弓弩、利箭等致命的防护装置,盗墓者一旦接近就会被弓弩射死。即便时过千年,尽管这些机关可能因时间久远而失效,但像水银河这样的防护依然让人望而却步。
水银,亦即汞,是一种极为有毒的物质。整个地宫的水银形成了“江河大海”的局面,能够想象其数量之庞大。盗墓者不仅无法取走珍宝,甚至在未进入墓室之前便可能因中毒而丧命。更令人不解的是,古代科技并未如此发达,秦代如何获得如此大量的水银呢?
这其中,与一位神秘的女性商人巴寡妇清密切相关。巴寡妇清,西南地区的首富,集巫术与医术于一身,传言她掌握“生死之术”。秦始皇对她推崇备至,封她为“贞妇”,并请她为自己炼制长生不老药。最终,秦始皇被江湖术士蒙骗,于是发生了历史上的“焚书坑儒”事件,实际上遭到迫害的并非儒生,而是那些江湖骗子。在这过程中,巴寡妇清帮助秦始皇将炼丹的“热丹砂”转化为水银。
《史记·货殖列传》提到,当时巴蜀地区大量进贡“热丹砂”,这些便成为了水银的来源。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对秦始皇陵封土区域进行探测时,发现了大片汞含量异常的区域,考古专家段清波解释说,这正是地宫水银挥发的痕迹。水银的毒性极强,周围的石榴树几乎无法结实果实。即便有些树开花结果,经检测后也表明它们含有剧毒,无法食用。
历史上,临潼县周围也多次发生汞中毒事件,尤其是秦始皇陵附近种植的农作物,常因水银污染而中毒。要知道,这些毒性来自于地宫水银的外泄,而地宫至今仍未被开启。这足以想象,陵墓中的水银含量有多么惊人。
考古学界规定,除非特别必要,否则不能主动挖掘秦始皇陵。即便打开陵墓,所需要的庞大人力物力,以及可能带来的不可预见后果,都是无法轻易承受的。现阶段,最合理的办法便是保护陵墓,让秦始皇安静地躺在其中。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关于“千古一帝”的秘密,是否真如传说所言,因水银保护而得以长久不腐,这一切只能寄托于后人的无限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