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国家逐渐衰弱,面临着来自列强的重重压力。然而,历史往往造就英雄,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仁人志士不断崭露头角,并为国家的复兴贡献着力量。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人物,就是民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他的名字是周仁,一个身世并不显赫的普通人,却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终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甚至在他去世多年后,国家为他立起了铜像,时任上海市市长江老也亲自前来慰问。
周仁出生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父亲虽然是一个官吏,属于较为普通的官家,但也算是有些社会地位。按照常理,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周仁应该享有较为安稳的童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他年幼时,父亲因意外去世,这一打击让周仁的家庭一夜之间陷入困境。在那个年代,父亲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一旦失去,他的家境急剧下滑,日子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了缓解家庭的压力,周仁年仅十岁便被送到上海舅父家中生活,舅父为了给他提供教育机会,把他送进了当地的书塾。
尽管周仁年纪尚轻,但失去父亲的经历让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懂事。他在舅父家中一直不敢给长辈添麻烦,自己也尽全力在书塾中专心求学。两年后,他回到江苏镇江,继续在承志中学读书,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他成功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深造。周仁从小就相信,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自己和家庭创造更好的未来。果然,他的坚持和努力没有白费,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他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成为了国家资助的公费留学生。
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周仁与其他一些留学同学有所不同。虽然他在数学和文学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成绩也十分突出,但他最终却选择了机械学专业。周仁当时曾说:“我拿着国家的公费来到异国求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在他看来,国家的强大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工业,而机械学恰恰能够为我国工业的振兴提供助力。因此,周仁选择了这个领域,决心为国家的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留学期间,周仁勤奋好学,他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科研中,目标明确,不仅要获得知识,还要为国家的工业进步做出贡献。四年后,周仁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并决定继续攻读冶金学的硕士学位。1915年,他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的硕士学位。正当许多教授希望他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冶金领域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时,周仁却毅然选择放弃。他拒绝了美国摩尔公司开出的高薪聘请,决定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
回国后,周仁本想进入当时中国唯一的钢铁公司工作,但遗憾的是,这家公司并没有接纳这位海外归来的才俊。无奈之下,周仁只能暂时转行,来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更多懂得钢铁冶炼技术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后来,周仁的同学任鸿隽受四川省政府委托筹建四川炼钢厂,邀请周仁前往担任总工程师。由于政局动荡,周仁的抱负再次受挫。在这样困境中,他和王季同共同筹资,在上海开设了天通庵大效机械厂,进行钢铁冶炼和机械制造的研究。
1922年,周仁收到了上海南洋大学的邀请,成为该校机械系的教授。在这里,他遇到了后来成为妻子的聂其壁。聂其壁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政治家曾国藩的孙女。尽管聂其壁生长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享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她对周仁的感情深厚,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周仁深知自己并非出自名门,家庭境遇也较为拮据,因此常常自卑,但聂其壁并未因此而退缩。她不在乎门第的差距,更注重的是与周仁在一起时那份精神上的共鸣和心灵的愉悦。尽管家里人对这段感情不看好,甚至有些反感,但聂其壁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两人在1923年结为夫妇。
婚后,周仁满怀激情与动力,既要为国家贡献力量,也要照顾家庭。1928年,周仁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的所长,在此期间,他领导了三相电弧炉的研究工作,成功研制出了不锈钢、锰钢等新型铸件,成为中国电炉炼钢的奠基人之一。尽管国民党政府一度尝试将其研究所迁往台湾,周仁凭借对国家未来的清醒判断,多次以各种理由推迟此事,始终坚守在祖国的土地上。
新中国成立后,周仁受邀参与中国科学院的创立工作,并担任了工学实验馆的馆长。作为国家冶金技术的先驱,他领导了多个关键项目,成功研究出了球墨铸铁,为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除了冶金学方面的突出成就,周仁还在陶瓷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他领导的团队研究了古代瓷器的制作工艺,为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周仁的一生是充满奋斗和拼搏的一生,他不仅为中国的钢铁工业和陶瓷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在无数次的困难面前,坚持信念,最终成为了国家的栋梁。1973年12月3日,周仁因病去世,享年81岁。为了纪念他对国家的巨大贡献,1986年,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冶金研究所为他竖立了半身铜像。江老也亲自前来为他致敬,向这位伟大的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的精神表达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