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4日,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的中将主任宋希濂,成为了首批获得特赦的战犯之一。当时,他与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郑庭芨、杨伯涛、陈长捷、邱行湘、周振强、卢浚泉等人一同走出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沈醉回忆道,宋希濂的特赦完全是理所应当的。他说:“杜聿明、宋希濂对工作非常认真,丝毫不马虎;邱行湘、杨伯涛在劳动中毫无怨言,埋头苦干;周振强、郑庭芨工作时不怕脏,不惧辛苦……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些话不仅体现了他们在战犯管理所的表现,也反映出沈醉对他们改过自新的认可。
当沈醉被卢汉逮捕后送往重庆时,他在白公馆遇到了宋希濂。与之前的愤怒和顽抗不同,宋希濂已经不再是那个满腔火焰的将军,身上少了许多对抗的冲动。促使宋希濂改变的,是陈赓将军的一顿饭。沈醉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提到,凡是吃过陈赓那顿饭的人,都很快发生了转变,宋希濂也不例外。那顿饭过后,宋希濂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写下回忆文章,表达他对蒋介石派郭汝瑰处决他的怀疑,认为这或许与他与白崇禧的密谈有关。
宋希濂曾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担任过重要职务。然而,战败后的他一度绝望,甚至在被俘前试图自杀,且在被俘后坚决拒绝配合照相。直到陈赓亲自探望他,并与他和黄埔一期的老同学们共进晚餐,宋希濂才开始看到自己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沈醉也提到,陈赓将军特意前来白公馆看望这些老同学,还请他们一起吃饭,席间气氛融洽,陈赓不仅与他们畅谈,还指着西南公安部部长说:“有什么困难,可以向他反映,他会帮你们解决的。”这种关怀和真诚的言辞,让宋希濂等人深受感动。
陈赓对宋希濂的深厚感情,让他回忆起蒋家父子对自己的种种猜疑和防范。宋希濂回忆录中提到,在大西南被陈赓追着跑时,蒋介石竟然在他周围安插了特务,甚至还破译他的电报、监听他的电话。失去信任的宋希濂深感痛心,逐渐意识到,自己如果没有失宠于蒋介石,恐怕早已被处死。蒋介石的疑虑源自于宋希濂与白崇禧的关系,特别是他们在淮海战役后曾一起策划倒蒋的计划。
白崇禧曾尝试拉拢宋希濂一同反蒋。虽然宋希濂曾在密谈时透露了和白崇禧的对话内容,并通过袁守谦转告蒋介石,但蒋介石依然心生怀疑,认为宋希濂与白崇禧的关系过于紧密,甚至在淮海战役之后,他们的密谈引发了蒋介石的极大愤怒。尤其是在黄百韬、黄维两兵团全军覆没后,蒋介石急于指示宋希濂赶往增援,但宋希濂听从了白崇禧的指令,导致蒋介石与白崇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在白崇禧家中,宋希濂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白崇禧分析当前的局势,认为恢复与共军的和谈是唯一的出路,并提出让蒋介石暂时下野,才能为双方争取更多时间。这一提议令宋希濂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提出了几项顾虑,尤其是如何在道义和军纪之间做出平衡。最终,他同意与白崇禧合作,并要求袁守谦将这一内容转告蒋介石。宋希濂的行动显得谨慎而有远见,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向蒋介石表忠心,又试图劝退蒋介石的强硬态度。
宋希濂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不断反思、调整自我的过程,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他与白崇禧、蒋介石之间的互动,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权力斗争和历史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