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在古代是学子们步入仕途的关键途径,能够一举考中,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还能带来家族的荣耀。最广为人知的自然是“文举”,也就是文科的科举考试,但实际上,科举制度中还包含了“武举”,即武科考试。而清朝的最后一位文状元是刘春霖,尽管他考中之后,正好迎来了大清的灭亡,但刘春霖的一生却充满了爱国情怀,做出了许多值得称道的贡献。
每逢文状元必定有武状元,清朝的最后一位武状元便是张三甲。他的祖父张增,年轻时外出打短工,巧遇一位武林高手,两人相识甚好,张增便跟着他学了一些拳术。后来,张增回到家乡,利用闲暇时间练武,没想到越练越有名,甚至开设了武馆。张增的父亲也是一位武艺高强的人,因此家族的武术氛围非常浓厚。
张三甲于1876年出生在河南濮阳。自幼便跟随父亲练习武术,八岁时,他就已经掌握了许多招数。而且他身材魁梧,体力惊人,十几岁时便能轻松举起一只百斤重的石狮子,毫不费力,乡邻们纷纷称他拥有“神力”。作为习武世家出身的张三甲,他的父亲自然不满足于他现有的水平,认为他可以更进一步。于是,张三甲拜访了武术大师安万杰作为师傅。虽然安万杰年事已高,只能传授他精湛的“洪拳”,但安万杰的教导为张三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安万杰推荐张三甲去拜当地更为著名的杨盛朝为师。杨盛朝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武术大师,而且还非常赏识张三甲,悉心指导他。张三甲也全心投入,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杨盛朝更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张三甲,二人的关系可谓深厚。
1898年,慈禧太后下令恢复武科举,这对张三甲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乡试中,张三甲毫不费力地击败了对手,成为了武举人,甚至引起了恭亲王奕的注意。恭亲王认为张三甲是一位难得的武才,便将他收入麾下。
当时的科举考试,除了家世背景,贿赂考官也是一项普遍现象。通过财力和人脉找一个有名望的朝廷官员推荐自己,已成常态。然而,张三甲却因恭亲王的提携,得到了一个极其有声望的老师,而他本人并未花费一分钱。
有了恭亲王的支持,张三甲顺利地进入了殿试。在殿试的刀石测试中,张三甲以惊人的力量和技巧,一举举起了重达180斤的大刀,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武艺,甚至连光绪帝都不禁称赞不已。
最终,张三甲毫无疑问地被封为皇帝钦点的武状元。随着他的名声日益传开,很多武林人士前来挑战,但无一例外,张三甲都轻松取胜。甚至有一位年轻的英雄也曾向他挑战——那就是后来名声大噪的霍元甲。当时霍元甲虽然年纪尚轻,但已有一定的武名。在比武时,双方约定三招定胜负,霍元甲先发制人,企图先下手为强。谁料张三甲出拳之速,力量之大,霍元甲几乎无法招架,仅仅两招,便败下阵来。
考中武状元后,张三甲被任命为御前侍卫,光耀门楣。此时,张三甲的妻子正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可谓是喜事连连。然而,天命弄人,张三甲在步入仕途不久后便因病倒下,尽管家人四处寻医问药,依然未能挽回他的生命。他去世时,年仅二十二岁。而那个已经无力回天的清朝,根本无法顾及这位年轻的武状元。
张三甲去世后,家族也因失去了依靠而逐渐没落。仅仅在他去世后几年,清朝便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于是,年仅二十二岁、英年早逝的张三甲,也成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
有人认为,张三甲的早逝象征着清朝的衰落。一个身强体壮的青年武状元,怎么会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因病去世,令人生疑。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张三甲可能是由于应酬过多,饮酒无度,导致了突发疾病。然而,饮酒虽能伤身,但对于一个身体素质如此强健的人来说,未必至于因此丧命。有观点认为,张三甲可能有隐藏的病症,而当时的医学水平无法察觉。再者,也有说法认为,他或许因忧虑国事、操劳过度而早逝。可惜的是,那些悬挂在他家门上的“御前侍卫”金匾和“状元及第”金匾,仍未能温暖这位年轻的武状元的生命,他便永远地闭上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