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怪不怪,北宋那时候,朝廷手里握着的军队数量,说出来能吓一跳。可真到了跟辽国人、西夏人开打时,常常占不到便宜,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犯嘀咕。
记得看老账本似的史料时,发现宋太祖刚开国那会儿,禁军也就十来万人。可到了仁宗朝,好家伙,全国军队加起来快一百三十万了。这数字涨得比田里的麦苗还快,可战斗力呢?就像揣着一袋子棉花去打石头,看着厚实,真碰起来没啥力道。
为啥会这样?还得从 “强干弱枝” 这四个字说起。宋太祖赵匡胤不是靠兵变上台的嘛,他心里头总怕别人学他的样。于是就把地方上的精兵强将都调到中央当禁军,地方上只留些老弱残兵。他觉得这样一来,地方上翻不起浪花,皇位就稳了。可他没琢磨透,军队这东西,不是人多就管用的。
你想啊,地方上的兵都是些凑数的,遇上小股土匪都未必能应付,更别说抵御外敌了。一旦边境有事,只能指望中央禁军驰援。可古代交通多慢呐,等大部队慢悠悠赶到,黄花菜都凉了。就像康定元年那次,西夏人都快打到延州了,禁军才刚过黄河,你说急人不急人?
更让人头疼的是禁军里头的猫腻。那时候当兵跟现在不一样,更像是朝廷给穷人家一口饭吃。灾年一到,官府就把流民招进军队,与其让他们在外面闹事,不如圈起来管饭。这些人扛锄头还行,拿兵器就犯怵。有次看记载,说禁军操练时,有的人连弓都拉不开,长官还得替他找借口,说这人昨天风寒了。
带兵的将领也憋屈。朝廷怕将领拥兵自重,搞了个 “更戍法”,让军队经常换地方驻扎,将领也跟着换。结果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打仗的时候,将领刚摸清手下士兵的脾气,就得换防了。你说这仗怎么打?就像你刚学会使唤一匹马,突然换了一头驴,能顺顺当当的吗?
还有军费这事儿,简直是个无底洞。养活那么多军队,得花多少钱啊?仁宗朝的时候,军费占了财政收入的七八成。朝廷把钱都花在养兵上,武器装备反而跟不上。有次辽国人来犯,士兵们手里的弓箭射程,还没人家的一半远。你说这不是拿着烧火棍跟人家拼吗?
也不是没人看出来问题。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想裁掉那些老弱残兵,搞搞军事改革。可阻力太大了,那些靠着军队混饭吃的人,哪肯轻易放手?最后新法推行不下去,不了了之。
其实啊,北宋的军队就像个虚胖的人,看着块头大,真动起来一点都不灵活。朝廷一门心思防着内部,却忘了外面的威胁。结果呢?花钱不少,挨打的时候却没少吃亏。
说起来,这事儿也给咱们提个醒。不管做什么事,光追求数量不行,还得讲究质量。就像咱们过日子,东西再多,用不上也是白搭。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最后,希望大家能多多点赞关注,祝大家都能发财,好运连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