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南齐和萧梁,其实都是兰陵萧氏。也就是本属于一个家族。但是,为什么萧衍推翻南齐皇帝以后,自己夺权上位,没有继续延续“齐”这个国号,而是采取了“梁”这个国号?
其实这个问题,现代人可能不大理解,但是对于古人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
1、宗法制问题
古代华夏讲究一个宗法制。所谓宗法制,一般认为西周初年就产生了。宗法制度主要部分就是财产/王位继承的规矩。按照宗法制,皇位的继承讲究一个父死子继,当然特殊情况下可以出现变通:比如如果死者没有儿子,那么可以兄弟继承。比如明朝天启帝驾崩的时候,天启帝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弟弟在世。所以天启帝的弟弟成为不容争议的皇位继承人——这便是明朝的崇祯帝。
总之,皇位继承按照血缘关系远近来顺位继承。
当然,也有的君主选择在世的时候,过继本家的侄儿做儿子。不过,在伦理上,继子不能继续奉亲生父亲为父亲,而应该视继父为自己的父亲。比如宋仁宗和宋英宗就是这样的关系。
萧衍推翻南齐以后,之所以选择结束南齐,建立梁朝,其实也是考虑宗法制度。
2、萧衍的选择
在说起萧衍之前,我想先说说南朝的刘裕大帝。
刘裕大帝,其实和刘邦多少有点渊源。
刘裕的祖先,是刘邦的兄弟。但是刘裕做皇帝的时候,还表示自己是晋朝的宋王,受晋帝的禅让,故而国号为宋——其实后世的南唐的李昪在接受禅让以后,表示自己的皇位来源不光是杨氏吴国的禅让,而是复辟祖业,所以改国号为唐。
刘裕在宋和汉之间,选择宋而非汉,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从宗法制角度来说,刘裕压根没有继承汉朝皇位的权利。
和刘备是汉景帝的后人还不同,刘裕的祖先,压根没有汉朝皇帝的尊号,所以刘裕如果自称汉朝皇帝,只会让人感到不伦不类。精准说就是,没有继承权,不符合规矩。
这个困境,对萧衍来说也非常适合。
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和萧衍的父亲是族兄弟——族兄弟,意思是比堂兄弟还要远。因此萧衍可以勉强视为南齐的宗室,但是,这个宗室身份,和南齐的皇位继承,几乎是绝缘的——从传统来说,东汉的刘秀、蜀汉的刘备,和萧衍此时的局面,几乎没有可比性。
甚至,萧衍的情况还不能类比司马睿:司马睿虽然不是司马炎的后代,但是是司马懿的后代,而司马懿是具备皇帝称号的——追封的其实也意味着后代有继承权。
因此当南齐末年,萧衍推翻南齐皇帝以后,萧衍想当皇帝,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接受南齐皇帝的禅让,然后开创新朝。
3、结语
当然宗法制在明朝时期遇到空前挑战。
比如明朝靖难之役以后,朱棣一开始对方孝孺表示自己是奉天靖难,没打算篡位。但考虑到建文帝跑路了,所以自己要当皇帝。
方孝孺表示:有宗法制,即便是建文帝没了,人家还是有儿子的,轮不到你做皇帝。
朱棣表示:建文帝的儿子还是小孩,不能当皇帝。
方孝孺表示:建文帝即便是儿子不能当皇帝,人家还有弟弟。
朱棣于是恼了。
朱棣越过了建文帝的儿子和弟弟,强行做了皇帝。但同时朱棣也觉得这宗法制确实不能破坏,于是开始修改史料,声称自己当皇帝其实是朱元璋的意思,建文帝才是篡位。
所以,宗法制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多数古代皇帝,还是不愿意挑战这个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