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西路军在总指挥徐向前和政委陈昌浩的领导下,携带着超过两万人的兵力,毅然踏上了西征的征途,目标直指“ 两马”地区。延安总部的战略设想是,通过打通与苏联的陆地联系,增强与苏联的合作,从而解决红军急需的物资供应问题。在这个关键时刻,延安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也显得尤为重要,北边与苏联接壤,西临新疆,若能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将大大提高红军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同时,还能为日后西北联合抗日创造有利条件。
怀揣这一宏大战略目标,西路军的主力部队在徐向前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地朝着遥远的祁连山进发。其实,红军长征后的生存环境极为严峻,陕北土地贫瘠,民众困苦,气候也异常严寒。对于庞大的红军来说,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生存并茁壮成长,几乎是一种天方夜谭的挑战,这也是当年张国焘选择不北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红军抵达陕北后,面临的困境尤为严峻。经过无数次的艰苦战斗,红军的兵力已经所剩无几。此时,红军的装备和补给问题极为严重,毛主席曾不得不亲自找徐海东借钱度日。甚至连宋庆龄等党外人士也尽力为延安红军提供援助。这一切都表明了当时红军处境的极度困难,连基本的生活和作战物资都匮乏。
在这种困境下,延安总部积极展开内外援助的工作。陈云等干部前往苏联寻求支援,苏联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斯大林甚至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然而,苏联的援助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必须打通与苏联之间的陆路通道。否则,即使有了军需物资,红军也无法顺利接收到。于是,西路军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开始了艰难的西征之路。
然而,西征的路途异常凶险,红军面对着多方面的阻力。张国焘的干扰、兵力的薄弱、装备的落后以及没有群众支持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红军的进展。更为致命的是,内部的战略失误,导致了西征的最终失败。西路军在祁连山一带遭遇了惨烈的失败,军政委员会决定在祁连山的一个石窝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突围的对策。
经过讨论,会议最终决定,由总指挥徐向前和政委陈昌浩带领少数警卫人员返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战况。徐向前本不愿离开部队,但在陈昌浩的坚持下,二人带着二十多名警卫,踏上了艰难的东归之路。途中,马匪频繁出没,二十多人的队伍显然过于显眼。为了减少暴露的风险,徐向前和陈昌浩决定分散行动,以避免遭遇马匪的袭击。
在离开祁连山后,二人逐渐进入人口密集的地区,容易暴露身份。于是,他们便换上了当地的农民服饰继续前进。在途中,陈昌浩遇到了一个赶往西北做生意的老乡,名叫但复三。借助老乡的帮助,二人得到了暂时的庇护。然而,徐向前的山西口音无可避免地引起了怀疑,而陈昌浩则凭借着与但复三的同乡关系,暂时化解了困境。经过一番权衡,徐向前决定暂时离开,但陈昌浩由于体力疲惫,未能同行。此时,二人的命运开始发生分岔,分别后,二人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并肩作战。
徐向前在千辛万苦之下,最终抵达了革命圣地延安。相比之下,陈昌浩则在但复三的帮助下,顺利渡过黄河,来到了西安。当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西安的八路军联络处也逐步恢复了活动。陈昌浩原本可以凭借组织关系直接返回延安,但他却感到对西征失败的责任压力巨大,选择了退缩。此时,陈昌浩并未直接回到延安,而是决定去寻找曾在大别山一带打游击的高敬亭,希望通过重新合作东山再起。
高敬亭是陈昌浩的旧部,两人曾有过长期的革命合作关系。高敬亭在陈昌浩离开后,接过了红四方面军的重任,并在艰难的条件下成功组织起了红28军。陈昌浩认为,在高敬亭的帮助下,自己能够东山再起。但最终,陈昌浩与高敬亭的合作未能实现。高敬亭对陈昌浩的态度相当谨慎,他认为陈昌浩以“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总指挥”身份来信,态度过于强势,可能会给自己的队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高敬亭婉言拒绝了陈昌浩的请求,并明确表示:“我这里庙小,容不下你这尊大佛!”
这一拒绝令陈昌浩非常尴尬,他并未接受这一打击,而是回到了武汉,尝试自己独立组织一支队伍。然而,大别山地区在战乱中已经十分荒芜,国民党军的破坏使得陈昌浩很难在这里立足。无奈之下,他只得返回延安。自此,陈昌浩和徐向前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天壤之别,两人的政治轨迹完全不同,直到最后,陈昌浩的革命生涯也逐渐走向了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