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在成为朱元璋的谋士之后,开始为这位“未来的天子”绘制了一幅详尽的发展蓝图。他深知,若要统一天下,首先要巩固江南的根基,消除江南各路诸侯的威胁,才能为北方进攻元朝创造条件。刘基特别指出,尽管元朝内部局势动荡,但此时的朱元璋并非元军的对手。而元朝的官员各自为政,朝廷难以集中兵力对江南的各路势力进行有效的打压。因此,刘基建议,朱元璋必须先行击败江南最强大的势力——陈友谅,再趁机吞并张士诚和方国珍的地盘,最终称霸江南,为北上的对元战争奠定基础。
此番谋划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就在刘基提出这一战略建议时,元朝内部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混乱。孛罗帖木儿兵临大都,而他的对手、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则刚刚大败刘福通部的红巾军,这一时局正为朱元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刘福通与红巾军的兴衰
刘福通是当时红巾军的领袖,红巾军是反抗元朝的重要力量之一。刘福通曾带领红巾军北伐三路,斩获大批敌军,光复了汴梁,并建立了龙凤政权。然而,红巾军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面对李廷瑞民兵的威胁,刘福通的红巾军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胜利,反而失去了包括汴梁在内的重要据点,最终陷入困境。刘福通在与李廷瑞的对抗中失去了大部分领土,红巾军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打击。
随着汴梁的失守,朱元璋决定与李廷瑞展开和谈。朱元璋派遣了多名使者,向李廷瑞表达谢意,最终李廷瑞接受了朱元璋的议和请求,并建议元朝招安朱元璋,将他任命为“行省平章事”。这一事件成为了朱元璋崛起的重要契机,表明他已经开始在元朝的政治格局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
税收政策与“广积粮”策略
面对强敌,朱元璋深知自己的实力暂时不足以与元军正面抗衡,因此决定采取“广积粮”的策略,通过加强内政、稳定地方,逐步积累自己的力量。他开始对江南地区的百姓征收税款,但与元朝政府及其他江南群雄的做法不同,朱元璋的税法相对宽松明确。他规定,所有属地的农民每年只需缴纳“十征其一”的农税,其余部分归农民所有。在工商业方面,朱元璋也实施了比较合理的税制,盐税按1/20的比例征收,商人贩卖茶叶时需提前缴纳税款。为增强地方货币流通,朱元璋还设立了宝源铸币局,铸造“大中通宝钱”,这一举措在江南地区广受欢迎。
朱元璋还特别推行种植桑、棉、麻等经济作物的政策,并规定了明确的税收制度,要求农民种植这些作物并缴纳相应的税款。这一系列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稳定,并为朱元璋后来的扩张奠定了经济基础。
陈友谅的挑战与龙湾之战
当朱元璋在江南逐步积累力量时,陈友谅则在邻近的江浙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势力。陈友谅的水军为他占领临江的太平城提供了极大的优势,然而,朱元璋的谋士刘基早已洞察其弱点,并提出应以朱元璋的优势来对抗陈友谅的水军。刘基建议,既然陈友谅依靠水军占据优势,那么朱元璋应避其锋芒,利用陆战优势与陈友谅的劣势进行决战。
在刘基的建议下,朱元璋派遣徐达等将领设置“口袋阵”并成功诱敌深入。陈友谅在被诱入伏击圈后,遭受了朱元璋军队的重创,最终大败。陈友谅在战败后仅带着少数部队逃入水中,朱元璋趁机收复了太平和安庆,继续扩大自己的地盘。
洪都之战与陈友谅的最终覆灭
经过龙湾之战的惨败后,陈友谅并未放弃,反而在1363年组织大军再次进攻洪都。此时,刘基又提出了战术调整的建议,认为洪都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不应贸然决战。刘基建议将军队分兵,把守关键水域,以确保战斗的胜利。果然,陈友谅在发动攻势时,由于船只的笨重和天气的突变,使得他未能充分发挥水军优势,最终战败。
在这场战斗中,陈友谅的死亡成为了决定性转折。朱元璋命人写下《祭陈友谅文》,试图用文字软化敌军残部,但尽管如此,陈友谅的部下仍然坚持抵抗,并最终逃入武昌。陈友谅的去世标志着江南争霸的终结,朱元璋最终胜利。
朱元璋称王与张士诚的最后抗争
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自立为吴王,开始了自己的称王之路。然而,刘基虽然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建立了稳固的基础,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逐渐在朱元璋的权力中被边缘化。张士诚则在江浙地区顽固抵抗,拒绝投降,最终在长时间的围困中败北,至死未能屈服。
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和内政改革,朱元璋逐渐成为江南的主宰,最终建立了大明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