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刘备为了替关羽复仇,集结了全国的力量向东吴发起进攻,这场战斗成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战——夷陵之战。然而,刘备真的是仅因为关羽的死才决定开战吗?对此,我有些疑问。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败走麦城后被东吴所杀,但他已经去世近两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做了两件至关重要的事情:首先,他为已经退位的汉献帝举行了凭吊仪式;其次,他自封为帝。完成了这两项重大政治举措后,刘备才开始筹备对东吴的战争,并宣称是为关羽复仇。如今,不少三国历史专家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关羽之死与刘备的关系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虽然其中也有一些阴谋论的说法,但不能忽视的是,关羽被东吴杀害的事件,确实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提供了一个正当的理由和借口,既能为他自己积累声望,也能激励士兵的士气。
那么,为什么刘备非得动用全国力量来打这场夷陵之战呢?我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刘备需要通过这场战争来转移蜀汉内部愈加严重的矛盾。自从刘备夺取益州以来,他就一直面临着来自内部两大派系的激烈冲突。一方面是由他带领的荆州派,这个派系包括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与他一起进入蜀地的旧部;另一方面则是益州派,以李严为首,属于刘璋旧部,这些人随益州的占领而归顺了刘备。虽然荆州派在刘备手中拥有较强的权力,但益州派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因此,刘备为了维持政权的平衡,尤其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帝位,必须通过外部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的焦点。同时,战争也是他拉拢益州派、削弱反对势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更重要的是,与曹魏和东吴的政权不同,刘备的统治基础相对较弱。曹丕和孙权都有着较强的威信与控制力,而刘备则需要通过持续的战争,尤其是取得胜利来逐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于刚刚经历了关羽失利、荆州丢失的刘备来说,夷陵之战的迫切性更为明显。即使他不与东吴开战,刘备也可能以恢复汉献帝之名为借口,向曹魏发起进攻。相比之下,东吴的实力较弱,因此刘备选择优先进攻东吴。 其次,失去荆州让刘备陷入了困境,他必须要夺回这片土地。东汉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而失去了荆州的刘备,眼下只控制着益州一地,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人口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对于一个雄心勃勃、欲图匡扶汉室的刘备来说,失去荆州显然无法容忍。因此,夺回荆州成了他不可妥协的目标。荆州不仅地大人多,具有丰富的战略资源和兵员储备,还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通向中原和东吴的要塞。北可进攻曹魏,东可直捣东吴,控制荆州无疑是刘备统一天下的重要一步。第三,刘备不仅仅想夺回荆州,还准备趁机彻底打败东吴。在刘备看来,蜀汉的实力要强于东吴,因此他错误地高估了自己与东吴之间的实力差距。刘备集全国之力发动进攻,绝不仅仅是为了夺回荆州,而是打算彻底消灭东吴。首先,东吴在周瑜、鲁肃、吕蒙等杰出将领相继去世后,国内一度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其次,东吴在合肥之战中,虽然兵力占优,却被魏国名将张辽击败,孙权差点被擒,这使得蜀汉军心大振;再者,刘备打着哀兵必胜的旗号,士气高昂,同时拥有多年经营荆州的经验,对东吴充满自信。 然而,刘备的轻敌和过度自信为东吴提供了可乘之机。东吴名将陆逊采取了以逸待劳的策略,针对刘备兵力分散、阵营过长的弱点,采用了火烧连营战术,几乎将刘备的大军全歼。此战之后,蜀汉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刘备最终死于白帝城,而三国的疆域也因此稳定下来,直到几十年后,三国的疆域才发生较大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