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为何会失败?从战争的角度来看,有人总结认为,德国在战术上可能取得了某些胜利,但在战略层面却遭遇了彻底的失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战术最终必须服务于战略,真正的军事家应该具备宏观的战略眼光。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三国时期的六位杰出战略家:
沮授(TOP 6) 沮授是东汉末年袁绍帐下的谋士,年轻时就展现了出色的谋略才华。史书中记载他少有大志,擅于谋略,并且曾经担任过冀州别驾和两次县令。后来,他又担任了韩馥的别驾,并被提拔为骑都尉。随着袁绍占据冀州,沮授成为了他的谋士。尽管沮授为袁绍提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策略,然而袁绍常常不听从他的建议。 当汉献帝在多地流亡时,沮授建议袁绍迎接献帝,并迁都邺城,利用天子之名来震慑其他诸侯。袁绍最初打算采纳此计,但最终由于淳于琼等人的反对,袁绍放弃了这个计划。后来的官渡之战中,沮授建议袁绍将兵力分散,并让一部分军队驻守延津,这样即便战斗失败,撤退也能保持安全。然而,袁绍依然不听,沮授因此感到失望,最后选择生病不见,袁绍因此对他心生怨恨,并将沮授的兵权交给了郭图。 沮授的命运堪称悲剧,他具有战略远见,但袁绍并非英明的君主,未能采纳他的建议,反而加深了对他的敌意。即便沮授有机会投降曹操,得到更好的发展,他依旧选择回到袁绍阵营,但最终因谋反被杀害。 刘晔(TOP 5) 刘晔是魏国的著名战略家,出身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延的后代。年少时,他便因其卓越的谋略才华而闻名,被称为佐世之才。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刘晔提出过许多精准的战略建议,能够敏锐捕捉到天下大势的变化。他多次为曹魏政权出谋划策,是魏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刘晔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在曹操占领汉中后,建议曹操立即进攻刘备刚刚占领的蜀地。刘晔认为,若能趁刘备震惊之际出兵,蜀地的百姓必然会归附曹魏。然而,曹操当时并未采纳这一建议,结果直到刘备斩杀叛徒之后,蜀地才稍显不安。刘晔见此局势,认为蜀地已经安定,曹操此时若再出兵恐怕会错失最佳时机。最终,曹操决定撤兵,但刘晔的深远见识依然得到曹操的赞赏。 尽管刘晔在曹魏政权中并非最高职位,但他始终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参与了许多重要决策。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刘晔的才智被忽视,晚年受到曹叡的冷遇,最终郁郁而终。 周瑜(TOP 4) 周瑜是东吴的著名将领,他身材魁梧,貌美英俊,才华横溢,精通音律。周瑜少年时期便与孙策结交,20岁出征平定江东。孙策死后,周瑜辅佐孙权,掌握军政大权。最著名的事迹便是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周瑜与刘备联手成功击败了曹操,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周瑜被誉为王佐之才,才智超群,孙权多次称赞他的能力。在赤壁之战后,周瑜试图通过占领荆州等地,加强东吴的战略位置。然而,正当周瑜准备出征时,因病去世,年仅36岁。周瑜的去世是东吴的一大损失,许多战略计划未能实现。 鲁肃(TOP 3)鲁肃出身士族,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身材魁伟,性格豪爽,热爱读书和骑射。东汉末年,鲁肃看到社会动荡不安,朝廷腐败,便积极组织乡里青年练兵,培养武艺。周瑜与鲁肃结为好友,鲁肃也慷慨解囊援助周瑜。公元197年,鲁肃投奔孙权,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战略蓝图,为东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赤壁之战中,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主张与刘备联手抗曹,最终大败曹军,确立了三国鼎立格局。鲁肃的战略眼光超前,他为东吴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荀彧(TOP 2) 荀彧,字文若,早年便以王佐之才著称。他投奔曹操后,官至侍中、尚书令,成为曹操最得力的谋士之一。荀彧在战略方面提出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理念,帮助曹操成功统一北方。他不仅在军事战略上提出重要建议,还在政治方面为曹操推荐了许多杰出的将领和谋士,推动了魏国的巩固与发展。 荀彧的一生充满了战略智慧,虽然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冷落,但他依然为曹魏政权的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诸葛亮(TOP 1)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战略家之一。他在年轻时便隐居在隆中,后来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隆中对战略,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几乎每一项行动都充分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 诸葛亮不但制定了蜀汉的基本战略,还通过联孙抗曹的策略,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汉政权,实施屯田政策,进行六次北伐,试图恢复汉室。然而,因连年征战,最终积劳成疾,死于五丈原,年仅54岁。 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直到关羽失去荆州之前,始终没有出错。虽然他未能完成北伐的大计,但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战略智慧,成为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