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进军益州,是他一生中最关键的决定之一,因为这次行动后,他的实力大增,成功控制了荆州和益州,从而有了抗衡曹操的资本。然而,在刘备进川的过程中,尽管刘璋本身能力平平,许多人却极力反对刘备的入川。除了法正、张松等人支持刘备外,还有一些谋士和将领坚决反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刘备入川时,刘璋手下有哪些谋士曾提出过反对意见。 首先反对的是黄权。
在张松被曹操羞辱后,张松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之前向刘璋求援的决定。他开始考虑向刘备寻求帮助,于是绕道荆州与刘备接触。两人一见如故,张松发现刘备宽仁待士,于是决定为刘备做内应,帮助他夺取益州。刘备听后心生喜悦,但还是先推辞了几次,最终才同意前往。张松在见刘璋时,极力称赞刘备,这让刘璋产生了兴趣,并决定派法正迎接刘备。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位汗流满面的谋士闯进了大堂,他大声喊道:若主公听信张松的提议,益州的四十一郡将全都落入他人之手!这个人便是黄权,他非常了解刘备,直接揭穿了张松的意图,并指出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无敌,远得人心,近得民望。他还强调,若刘备真的进入益州,凭借刘备的实力和手下的将领,必定能反客为主,最终控制整个益州。然而,黄权的忠告被刘璋忽视了。 接下来反对的是王累。 尽管黄权的劝告未被采纳,刘璋还是决定让法正出使。然而,益州的另一位重要谋士王累再次站出来表示反对。他认为,刘备入川的威胁远比张鲁侵扰更大,简直是釜底抽薪。但刘璋依然固执己见,最终将王累和黄权赶出了大殿。 王累心直口快,他甚至在刘璋即将启程前往涪城与刘备见面时,背着剑,手持谏璋,站在城墙上大声表示,如果刘璋不听劝告,他就会割断绳索自杀。尽管如此,刘璋依旧不为所动,王累最终选择割断绳索,以殉忠于益州。 第三反对的是李恢。 当刘璋决定前往涪城会见刘备时,黄权再次上前劝谏,甚至咬住刘璋的衣服,阻止他前往。张松则在一旁煽动,声称黄权的劝言只会造成宗族内部的裂痕,无法为刘璋带来好处。刘璋怒不可遏,一把扯开黄权的衣服,并打掉了他的两颗门牙。 这时,另一位谋士李恢也站出来反对,他认为刘璋应该听从黄权的忠告,认为若容刘备入川,就如同迎虎入室。然而,刘璋对所有反对的声音都充耳不闻,他继续听从张松的建议,决心与刘备会面。 尽管如此,黄权、王累、李恢等人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劝阻刘璋,但他们最终还是未能改变刘璋的决定。 在刘备成功进入益州后,由于荆州的压力日益增加,刘备向刘璋请求军粮与士兵支援。刘璋开始犹豫,觉得刘备似乎不再是单纯的盟友,而更像是虎视眈眈的威胁。刘巴提出了忠告:刘备这个枭雄,若长期在蜀中不驱逐,必然是引狼入室。现在再助他以军粮,无异于为虎添翼。 此时,刘璋终于意识到刘备并非全然无害,但他依然没有作出果断的反应。黄权再次劝解,但刘璋只给了刘备极少的支援。刘巴的警告终于令刘璋对刘备产生了怀疑。 这些反对刘备的人,都是益州的忠臣。他们有的深得刘璋的信任,却始终未能改变刘璋的决策。黄权可以说是其中最出色的谋士,他一直忠诚于刘璋,但最终却因刘璋的无能而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刘备最终的成功,虽然得益于自己的雄图大略,但也反映了刘璋的短视和昏庸。在刘备定蜀后,黄权继续为他出谋划策,建议他进攻汉中,并为刘备东征期间担任先锋,但遗憾的是,黄权最终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战败后的黄权不得不投奔魏国,成为曹魏的重要将领。 总的来说,益州并非没有能人,像黄权、刘巴、李恢等人,都是一时之杰。但由于刘璋的无能,这些忠良的谋士最终未能为益州带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