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原名幼麟姜伯约,站在天水城外,骑马举枪,声音响亮地说道:你见过天水的姜伯约吗?话音刚落,赵云立即挺枪向姜维冲去。二人展开了激烈的交战,然而战斗几回合后,姜维明显显得精神焕发。 然而,姜维的精神并非因为他占了上风,而是因为面对赵云,他深知自己不容有丝毫松懈。赵云的出现,仿佛激起了他年轻时的豪情与雄心,让他不自觉地产生了对才俊的钦佩之情:真没想到这里竟然会有如此的英雄!
一方充满活力,紧握着手中的兵器;而另一方则在打斗的同时,思考如何击败对方。此时,曹魏的马遵、梁虔等将领急忙带领军队反扑,赵云陷入了前后夹击的局面,无法顾及四面八方的战斗,只得打通一条道路撤退。即便如此,赵云仍未气馁,反而赞叹姜维:他这枪法,真是与众不同。 赵云心境平和,不禁让人回忆起他曾亲手击败的韩德父子。韩德在战斗中,因言辞激烈而自取灭亡:德怒声大骂道:‘反国之贼,安敢侵犯我疆土!’赵云见状愤怒,举枪纵马,单枪直取韩德。 赵云愤怒之下,韩德一家四口都命丧黄泉,最后轮到韩德:赵云如雷霆一击,挺枪迎上,短短三合内,韩德应声落马。这场怒火中,血流五步,曹魏的将领死伤无数。而最令人觉得荒谬的莫过于魏将焦炳的死:赵云本来只是想找黄忠问路,没想到焦炳竟然自寻死路:赵云喝问道:‘蜀军在哪?’焦炳狂妄回答:‘已杀尽!’赵云愤怒至极,跃马刺死焦炳。 韩德与焦炳口无遮拦,而姜维却并没有如此激烈的言辞,赵云也没有因此起杀心。要是赵云拔出青釭剑,连吕布也会感到畏惧。若姜维稍不谨慎言辞,幼麟早已命丧黄泉。 云大怒的威势,让人心惊。张飞的怒吼同样让人胆寒——一旦听到张飞的怒吼,恐怕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最先遭殃的便是那个做事不谨慎的督邮:张飞一声怒吼,督邮还没开口,就被张飞揪住,拖出馆驿,绑在马桩旁,硬生生打断了十几根柳条。 曾经与关羽大战三十回合的纪灵,最后听到的依然是张飞的怒吼:斗不过十回合,张飞大喝一声,随即刺死纪灵。张飞的怒吼,就像一道死刑判决书。而赵云一旦大怒,也总是有人要命丧黄泉。记得在汉中之战时,赵云正在寻找被困的黄忠,正准备离开时,忽然听到张飞一声怒吼,紧接着,飞矛出手,陈孙应声倒地:张飞怒喝一声,挺矛直出,将陈孙刺死,蜀军溃散。 赵云怒火中烧,张飞怒喝,所到之处,必定有人倒下。刘备的眼泪令人心痛,那份真情流露,无论诸葛亮如何谋划,也无法改变刘备的哭功。刘备一哭,四周似乎都能感受到那种沉重,鲁肃、诸葛亮,甚至曹操、袁绍,面对这位大耳垂肩、泪流满面的男人,恐怕没人能够保持冷静。 赵云、张飞怒喝,关羽冷笑,刘备大哭,无不在敌人面前展现出强大的威慑力。尤其是关羽的冷笑,更是让人心生寒意,连颜良、文丑都难以承受。关羽的冷笑,往往是死神降临的预兆——他能一刀斩下敌人的头颅,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在东岭关,他怒发冲冠,举刀斩孔秀;在沂水关,见刀斧手伏击,他直接一刀斩卞喜;甚至在长沙大战黄忠前,杨龄挑衅,他三刀解决问题,根本不给对方喘息之机。 关羽最为安全的时刻,莫过于灯下读书。这时,他似乎毫无威胁,然而一旦露出情绪,那便是敌人的末日。 在《三国演义》中,姜维深知面对赵云的威慑力,因此他言辞客气,明白若激怒赵云,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便如此,若姜维在天水城外挑衅,称赵云为老贼或老匹夫,恐怕场面会变得极为尴尬,结局也难以预料。 在历史和小说中,姜维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尽量避免与赵云发生正面冲突。如果姜维激怒了赵云,结果可想而知。那么,若马超与黄忠也挑衅赵云,结局会怎样呢? 事实上,马超和黄忠早已有答案。马超在葭萌关上,赵云仅用两颗人头便上演了一场宴席风波。如果不是赵云的及时援助,黄忠早已命丧北山粮仓。至于张郃和徐晃,敢对黄忠心怀恶意,却见到赵云愤怒后撒腿就逃,生怕丢了性命。在《三国演义》的历史长河中,赵云、张飞、关羽、刘备四人以情绪管理著称。每当他们展现出真实的情感时,往往意味着敌人将面临巨大的灾难。而姜维,作为智者,深知这一点,因此他言辞谨慎,极力避免激怒赵云。 想象一下,如果姜维与赵云交锋时,以老贼或老匹夫作为开场白,恐怕会让战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最终的结果,也许会成为三国历史中的一段笑话。 至于马超和黄忠,他们的遭遇早已给出答案。如果他们对赵云心生轻视,结果注定是悲惨的。赵云的怒火,张飞的怒喝,关羽的冷笑,足以让敌人付出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