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期,淮北一带饱受大旱灾的困扰,然而,元朝当局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应对措施,反而继续加重了对百姓的赋税负担,比往年更加沉重。各地百姓苦不堪言,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甚至连墓地都已被用尽,埋葬的尸体无处安放,生者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死去,无法安葬。
在濠州钟离县的一处小村庄里,一个少年正蹲在泥土中,满脸愁容。原来,这个少年失去了父母,而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够为父母找到一块墓地,好让他们得以安葬。然而,悲惨的是,他家连一块空地都没有,根本无法为父母提供一个合适的埋葬之所。陷入困境的少年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无法给父母找墓地安葬,二是作为孤儿,他又该如何在如此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
回到宋末元初,元太祖忽必烈实行的亲汉政策使得汉人们一度生活得较为安逸。许多南宋时期的百姓为了生存和获取更多的土地,纷纷北迁。当时的北方土地由于战争的破坏已经荒废,然而移民们通过开垦荒地,虽然没有奢求丰厚的收益,却至少能确保衣食无忧。
朱初一,原籍沛国相县,在迁移至盱眙县后,和家人一起开垦了这片荒地,生活逐渐安定。随着儿女们的出生,家里逐渐壮大。但到了第三代,家里的土地已经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朱初一已经年迈,无法再支撑整个家庭,而周围的土地早已被其他人占据。为了维持生计,朱初一只得将一些儿子逐出家门,让他们自谋生路。
其中,朱初一的儿子朱世珍便来到了濠州钟离县,此时的他已五十岁。他的妻子陈氏在此地生下了他们的最后一个儿子,取名朱八八。尽管这个名字看似草率,其实有着祖辈传下的规定。在元朝时期,百姓们由于社会动荡,普遍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取名也是极为随意。很多人采用数字命名法,像朱世珍其实原名朱五四,朱五四的父亲名叫朱四九,朱四九的父亲名叫朱百六……
不仅是朱家,许多人也遵循类似的习惯,像汤家、常家等也有类似的数字命名法。尽管如此,随着朱八八渐渐有了文化,他也逐渐觉得自己名字的独特之处有些不太合适,最终改名为朱元璋。对于许多当时的人来说,这种数字命名已然成了时代的特征。
朱元璋十七岁那年,濠州爆发了大旱,百姓们无所可食,草根树皮都被啃尽,朝廷依然冷眼旁观。为了生存,朱元璋一家六口被迫外出寻找食物,勉强度过了灾年。然而第二年的情况更加严峻,旱灾过后是蝗灾,庄稼几乎全部被蝗虫吞噬,百姓死伤惨重,原本尚能给死者送葬的景象不复存在,许多人已顾不得他人的丧事,连自己的死期都无法预测。
随着死亡人数激增,瘟疫也随之而来。虽然寒冷的冬季暂时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但随着春天的到来,瘟疫和蝗虫一起爆发,蔓延开来。朱元璋的父母虽勉力度过了寒冬,但最终还是在春天相继去世。朱元璋的父亲年事已高,七十岁高龄还能熬过寒冬,已经算是幸运,但最终还是没能抵过病魔。继父母之后,朱元璋的大哥也相继死去,他的大嫂年纪轻轻便成了寡妇,儿子尚且年幼,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困苦和不确定。
在接连的丧失中,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丧子之痛后也不久去世。短短一个月内,朱元璋不仅失去了父母,也失去了大哥。年仅十七岁的朱元璋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死去,却束手无策。二哥朱世珍安慰他道:“他们生前未能安享富贵,至少死后得以入土为安。”然而,朱家无地可葬,如何让父母入土为安呢?
在这无望的局面下,朱元璋毅然决然地决定寻找墓地,他四处拜访村里的地主,希望能够获得一块土地。然而这些地主显然没有那么仁慈,朱元璋几乎被所有人拒之门外,屡屡碰壁。最后,朱元璋的孝心终于打动了他的邻居刘继祖。刘继祖虽是地主,但看中了朱元璋的孝心,最终赠送给他一块墓地。
有了墓地,朱元璋的父母总算能够安葬,虽然连棺材也没有,朱元璋用大嫂翻出来的旧衣物将父母的遗体包裹后草草埋葬。通过这一切,朱元璋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决定离开家乡,去闯出一条生路,不愿继续在困境中生死挣扎。
朱元璋曾经历过乞讨、当和尚和行脚僧的生活,最后,他回到了濠州,并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谁也没想到,这个曾经贫穷无助的小伙子,竟然在战场上成为了能者。
不久后,朱元璋从郭子兴手中接管了马皇后和军队,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力量。当他最终坐上了帝位,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他并未忘记曾经给予他帮助的那些人,包括刘继祖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