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越过了“三八线”,开始对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军发起全面进攻,朝鲜战争随之爆发。战火迅速蔓延到整个朝鲜半岛,第二天,美国便派遣武装部队支援韩国军队作战。美国迅速介入后,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功将战线推进到朝鲜半岛的北部。而与此同时,美军对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发动了空袭,这一系列行动标志着美国对朝鲜战争的全面参与。
为了保卫国家安全,中国决定出兵朝鲜半岛,支援朝鲜北部的人民军与美军作战。1950年10月,志愿军悄然踏上朝鲜半岛,随即展开了针对“联合国军”以及韩国军队的强力反击。在随后的几次战役中,经过数月的艰苦鏖战,志愿军终于在1951年6月10日基本稳定了朝鲜半岛的战线,局势重新回到了“三八线”附近。
第一阶段的激烈战斗告一段落后,志愿军进入了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的第二阶段作战。中央军委明确指示,要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主要依靠阵地战进行长期的防御作战。此时,双方都开始加大努力争取主动,试图为未来的停战谈判争取有利位置。
1951年7月10日,朝鲜战争双方在板门店举行了第一次停战谈判。然而,由于双方意见分歧,谈判破裂,战争并未因此结束。随着谈判失败,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采取了“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术,重点打击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试图通过“绞杀战”削弱中国的作战能力。志愿军则积极进行反击,通过创造性地修建坑道工事和野战工事的结合,建立起了坚固的防线,有效抵挡住了敌军的攻势。
进入1952年后,朝鲜战场形势依然复杂,战斗和谈判交替进行。特别是在1952年秋季,志愿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战术反击,占领了战略要地,并在随后的上甘岭战役中,成功粉碎了“联合国军”发起的“金化攻势”。然而,尽管战斗成果显著,停战谈判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到了1952年底,美国继续加码兵力,志愿军则开始进行反登陆作战,以进一步遏制敌人的攻势。1953年7月,为了迫使“联合国军”放弃幻想,中国志愿军发动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金城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促成朝鲜停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韩国媒体也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广泛报道,称其为李承晚的“英勇决策”所促成,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
1953年6月8日,双方达成了有关战俘遣返的初步协议,然而李承晚并未表现出诚意,他继续以“就地释放”战俘为名,扣留大量朝鲜人民军的俘虏,并公开宣称要继续北进,甚至威胁要单方面破坏停战进程,显现出他推动战争的决心。李承晚的行为激怒了中国领导层,毛泽东指示彭德怀,必须在战场上对李承晚的军队予以沉重打击,消灭至少1.5万韩军。志愿军随即在金城地区展开了两次大规模进攻,彻底摧毁了韩军的防线。
志愿军的战前准备工作相当充分,兵力和火力上的优势明显。志愿军集结了大量部队,包括第21、第54、第60等多个军,在金城地区形成了压倒性的进攻态势。同时,志愿军的火炮配置也非常强大,超过1100门迫击炮和20辆坦克的支援,使得进攻的火力密度极为惊人,远超敌军。
经过多日的激烈战斗,志愿军终于突破了韩军在金城的防线。志愿军迅速占领了多个战略高地,将韩军4个师和数万名美军击溃,金城战役成为朝鲜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场胜利。此次战役的成功,为最终促成朝鲜停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韩国媒体声称在金城战役中有30000名士兵为李承晚而战死,但实际伤亡数据与韩国官方的统计存在差异。驻洛杉矶的记者金泰焕指出,根据美国第八军的报告,韩军在金城战役中的实际伤亡人数远超官方统计,死亡人数接近30000人。而这一切,本可以通过避免破坏停战协定得到避免,许多年轻士兵本应能够平安归国。
最终,1953年7月27日,经过15天的激烈战斗,志愿军在金城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韩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志愿军的成功直接促使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标志着朝鲜战争的结束。李承晚的决策失误为韩国军队带来了惨重的损失,而他释放战俘的举动也被认为是一场政治表演,其背后的真实代价至今仍受到后人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