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末清初的历史话题,互联网上有太多情绪文,清一色的都是一些没营养的内容。其实我觉得历史的意义在于借鉴。比如建州女真,从一个小小的部族,能够吞并庞大的明朝,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经验,其实就值得借鉴。
个人觉得,建州女真的成功秘诀之一在于擅长整合资源:要知道,明朝的直辖区域以及人口基数都是建州女真的N倍,建州女真想要征服明朝全境,唯一的出路就是拉拢明朝将领,然后用投降的明军和明军作战。在这个过程中,清朝为了带动汉人将领的积极性,还一度册封了四个藩王。
但是,后来清朝发生了三藩之乱。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四个藩王,怎么爆发了三藩之乱,还缺一个什么人?
今天本文就说说这个缺位的藩王:孔有德。
1、分封制的无奈
从华夏历史来看,分封制的产生,更多是基于无奈:因为但凡中央帝国的天子能够直接统治的领土,天子都不愿意把土地分封出去。所以我个人觉得分封制是无奈的产物。
比如西周天子的分封,其实就是让功臣和宗室征服一些蛮荒部族,拱卫中央之国的安全;
秦始皇认为秦有能力直接统治庞大的版图,结果很不幸,秦作为大一统王朝存在,满打满算也就是十五年,就灰飞烟灭了。
所以之后的汉朝,局部恢复分封制。
当然随着明清时期统治技术的成熟,分封制更加让强势君主所不喜悦。所以,清朝初年,清廷为了节约统治成本等问题,而册封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汉人将领为藩王。这三个藩王就是后来三藩之乱的渊源。
当然,在这三个藩王之外,清廷还册封孔有德为藩王。
2、孔有德投降后金
孔有德原本是毛文龙的部将。当然现在很多互联网网文把毛文龙吹捧为明末的盖世英雄。不过,我倒是从不少历史学著作里看到,毛文龙和皇太极也没少暗通款曲,还卖粮食给皇太极——袁崇焕的是非曲直姑且不说,但毛文龙绝对不清白。
其实互联网网文颠倒黑白的内容很多。比如有的文章声称在魏忠贤当家时期,明廷把建州女真压制的死死的。可话说,建州女真夺下沈阳等大城市,其实都是魏忠贤当家时期,甚至建州女真主要做大也是这一时期——别的能造假,战线没法造假。
孔有德眼看毛文龙被杀,于是转而到山东地面当兵。孔有德能力不弱,依旧是山东明军的军官。
晚明局势腐败。
崇祯四年冬天的时候,孔有德的部下因为给养问题而爆发哗变。孔有德见无力约束于是因势利导,成为了叛军的首领。之后孔有德在山东地面上干起了盗匪勾当:到处烧杀抢掠。明廷于是出兵镇压,一开始效果不大。直到崇祯六年(西元1633年)的时候,孔有德的叛乱才被镇压下去。
孔有德眼看局势不利,于是带领残部乘船经过渤海海峡逃窜到辽东半岛,并请求能得到当时后金汗国汗国君主皇太极的接纳。
皇太极和之前的后金君主努尔哈赤不同。努尔哈赤其实没什么理想和追求,努尔哈赤想要的是割据一方而已。并且努尔哈赤也没认为后金有本钱推翻明朝。但皇太极却打算效仿昔日的阿骨打、完颜亶那样,建立一个能和南朝分庭抗礼的朝廷。而人才,是后金最稀缺的资源。
所以孔有德很快得到了皇太极的接纳。
3、孔有德之死
转眼间到了清朝顺治元年(西元1644年)。
顺治元年,明朝崇祯帝自杀。当然这会儿清国内部的局势也不乐观:皇帝顺治是个小孩,摄政王多尔衮的威望其实也就那样。因此对于明朝境内的内乱,清国关注的积极性毕竟有限。但因为明朝大将吴三桂请清兵助拳,所以清廷高层认为,既然是打着给崇祯帝报仇、反顺复明的旗号入关,那对于清廷来说,这可是稳赚不亏的买卖。于是清廷高层决定入关——最坏的结果不外乎就是没拿到土地,但最起码可以跟明廷要一笔辛苦费。
而随着清兵入关以后,清廷赫然发现:南明朝廷的软弱超乎自己的想象。于是清廷开始追杀南明朝廷。在这个过程中,孔有德为清廷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随着孔有德的军队进入广西,清廷册封孔有德为定南王,封地就是广西。
不过,清廷的这个册封,其实也有点空头支票的意思:因为当时清廷和南明的战争还在持续。广西境内经常出现南明军队。
清朝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西元1652年),南明将领李定国的军队出现在桂林一带,孔有德在和李定国交战中丧生。压根没活到三藩之乱那一天。
4、后续
孔有德死了。但是她的女儿孔四贞却得以幸存,并且被清廷册封为公主。孔四贞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汉人公主。
到了1980年代,宝岛作家琼瑶在北京旅游的时候,听说了关于孔四贞的故事。于是根据这个灵感,创作出了小说《还珠格格》。
所以有说法认为,小燕子的原型是孔四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