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的“覃仕勇说史”平台上发布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标题为《1964年,刘少奇在台上看着周恩来,说:谁要不下去,就把他赶下去》。这篇文章回顾了1964年的历史背景,尽管在“四清”运动中,刘少奇与毛主席在思想上产生了一些偏差,但在8月5日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上,毛主席依然全力支持刘少奇,并赞成其担任“四清”和“五反”指挥部的总指挥。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毛主席的信任,也让刘少奇肩负起了重大的任务。
在承担这一责任后,刘少奇自然而然地想要沿着毛主席的指导方针来推进工作的开展。然而,毛主席早已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出在上边”,而王光美提出的《桃园经验》却是从基层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刘少奇在推动工作的过程中,借鉴《桃园经验》和《后十条修正草案》,但由于这一方法,他的许多举措却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与毛主席的意图南辕北辙。
本来,毛主席提出的阶级斗争问题是要在上层进行自查自纠,然而刘少奇却在1964年秋季大张旗鼓地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各个试点县无一例外地集中上万人的工作队,明显绕开了原本应该参与的农村基层干部。这一举动显露出明显的“左”倾向,导致不少基层干部在运动中受到不当的指责和委屈。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社教”和“工交”领域,五反运动的方向也严重扭曲,进一步偏向“左”。在运动高潮之际,甚至有150万干部响应刘少奇的号召,纷纷前往乡村蹲点。一波波的人潮涌入乡间,打着社会主义教育的旗号,实践着他们所理解的“社教”政策。
按计划,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将于1964年12月21日召开,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前几天,于12月15日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此时,刘少奇认为自己在“四清”的推进和下乡的蹲点活动上都积极参与,自然有较强的发言权,便理所当然地想主持这次重要的中央工作会议。他对此次会议准备了一份长篇报告,标题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以期在会上进行深入的探讨。
会议召开前一天,邓小平受到刘少奇的影响,认为毛主席已经年事已高,而此次会议围绕的正是颜面全在刘少奇的工作之上。出于关心之情,他特意对毛主席说:“这次会议不重要,您您就不必参与了。”没想到毛主席听后非常生气,斩钉截铁地反驳道:“谁说这个会议不重要?为什么不让我参加?”
不顾自己已是高龄,毛主席坚持要到会场。在这场合之上,本应正常的会议即将召开,但刘少奇一时感慨说:“参加可以,但不要发言了。”言外之意道出了对毛主席的顾忌,却引发了毛主席的不满。他沉默片刻摇了摇头,问道:“你们一个不让我参加会议,一个让我参加却又不让我说话,你们到底想让我干什么?我为何不能发声?”
刘少奇和邓小平面色凝重,困惑不已,一时无言以对。1964年12月15日,中央工作会议如期举行,毛主席按时到达。会议中,刘少奇发表了他的讲话,随后毛主席也做了发言。这两人的言论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内容,使得许多到场的大区及省部级领导们感到困惑和不安。
会议历时将近一个月,过程中的讨论氛围十分热烈。特别是在12月28日下午的会议中,毛主席与刘少奇之间的互动更加引人注目,二人频频打断对方的发言,争相阐述各自的观点与看法。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对刘少奇主持下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表现出明显的不满,随即决定召回已准备散会的与会人员,继续开会,并亲自主持重新制定相关问题的内容。
这次重新审定将原有的17条扩展至23条,简称《二十三条》。值得注意的是,这23条中许多内容实际上都是对先前17条的推翻与重订,通过此举,毛主席在战略层面上力图纠正运动方向的偏差,展现出他对未来政策走向的坚定掌控。